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33页
   ·研究的作用与意义第20页
   ·研究的产生与发展第20-2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6页
     ·现代交通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兴起第23-24页
     ·研究现状第24-26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第26-28页
   ·研究方法第28-30页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第28-29页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29页
     ·比较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29-30页
     ·一般性分析与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30页
   ·研究内容第30-33页
第2章 出行的基本理论第33-52页
   ·基本概念第33-36页
     ·什么是出行及城市居民出行第33-35页
     ·其他概念第35-36页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构成要素及主要量化指标第36-47页
     ·出行频数第37-38页
     ·出行目的分布第38-41页
     ·出行时间分布第41-42页
     ·出行空间分布第42-43页
     ·出行方式分布第43-47页
   ·城市居民出行的分类方法第47-48页
     ·按出行目的划分第47页
     ·按出行端点的性质划分第47页
     ·按出行的规律性划分第47-48页
   ·对交通调查若干问题的讨论第48-52页
     ·交通分区数目第48-49页
     ·调查抽样率第49-52页
第3章 城市规模与居民出行特征第52-85页
   ·城市规模的表述第52-53页
   ·城市规模与出行频数第53-58页
     ·全目的人均出行次数第53-55页
     ·分目的人均出行次数第55-58页
   ·城市规模与出行目的结构第58-60页
   ·城市规模与出行的空间分布第60-66页
     ·平均出行距离第60-61页
     ·出行时耗第61-66页
   ·城市规模与出行的时间分布特征第66-68页
   ·城市规模与出行方式结构第68-72页
   ·城市规模与居民出行特征的函数关系研究第72-76页
     ·出行频数第72-73页
     ·出行空间分布第73-74页
     ·出行时间分布第74-75页
     ·出行方式分布第75-76页
   ·城市规模与居民出行互动关系的探讨第76-83页
     ·城市规模影响居民出行的机制第76-79页
     ·城市的合理规模第79-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特征第85-119页
   ·城市形态的涵义第85-86页
   ·城市形态的分类第86-91页
   ·城市形态与交通第91-95页
   ·城市形态诸要素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第95-109页
     ·城市形态分类设计第95-96页
     ·城市外部形状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第96-99页
     ·分散群组形态的居民出行特征第99-105页
     ·单核与多核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第105-109页
   ·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特征函数关系研究第109-113页
     ·城市形态的表征指标第109-110页
     ·函数关系第110-113页
   ·对中国大城市形态调整的两点建议第113-118页
     ·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第113-116页
     ·由单核走向多核第116-118页
   ·小节第118-119页
第5章 城市经济水平与居民出行第119-137页
   ·家庭收入—居民出行的内在经济制约第119-125页
     ·家庭收入与出行频数和目的第119-122页
     ·家庭收入与出行方式选择第122-124页
     ·家庭收入与活动半径第124-125页
   ·交通设施和服务—居民出行的外在环境限制第125-128页
   ·城市经济指标与居民出行特征的定量关系第128-136页
     ·城市经济与出行频数和目的第128-129页
     ·城市经济与出行方式第129-134页
     ·城市经济与活动半径第134-136页
   ·小节第136-137页
第6章 自然环境与居民出行第137-154页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第137-140页
     ·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第137-139页
     ·自然环境对城市及交通建设的制约作用第139-140页
   ·气候条件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第140-144页
     ·出行频数和目的第141-142页
     ·出行方式分布第142-143页
     ·出行时间分布第143-144页
   ·地形地貌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第144-148页
     ·出行方式分布第144-146页
     ·出行空间分布第146-148页
   ·高原环境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第148-149页
   ·自然环境条件与居民出行特征的定量关系第149-152页
     ·自然环境条件的量化第149-150页
     ·函数关系第150-152页
   ·小结第152-154页
第7章 居民出行特征参数的图表求解体系第154-172页
   ·使用说明第154-156页
     ·城市交叉分类第154-155页
     ·使用说明第155-156页
   ·分类别、分目的出行频率参数第156-159页
     ·全目的人均出行次数第156-157页
     ·人均上班出行次数第157-158页
     ·人均上学出行次数第158页
     ·人均弹性出行次数第158-159页
   ·分类别、分目的出行空间分布参数第159-163页
     ·全目的平均出行距离第159-161页
     ·全目的平均出行时耗第161-162页
     ·上班出行的平均出行时耗第162-163页
     ·其他目的出行的平均出行时耗第163页
   ·分类别出行时间分布参数第163-167页
     ·全目的出行早高峰小时系数第163-165页
     ·全目的出行晚高峰小时系数第165-166页
     ·全目的出行午高峰小时系数第166-167页
   ·分类别出行方式结构分布第167-172页
     ·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第167-170页
     ·出租车、小汽车方式的出行比例第170-172页
第8章 城市及社会发展趋向及居民出行特征演变第172-204页
   ·城市化及其交通问题第172-177页
   ·机动化趋向及出行方式的选择第177-184页
     ·中国的机动化及居民出行特征的新趋势第177-180页
     ·小汽车与公共交通谁主沉浮第180-184页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及居民出行特征的演变第184-192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第184-186页
     ·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化第186-189页
     ·居民出行特征的演变趋向第189-192页
   ·信息时代的居民出行特征第192-194页
   ·面向老龄社会的交通服务第194-203页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向第194-196页
     ·老龄人口的出行特点第196-197页
     ·中国的老年交通问题第197-199页
     ·改善城市交通,适应老龄社会的对策第199-203页
   ·小结第203-204页
结论与展望第204-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3-214页
致谢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下一篇:Fe~(3+)离子对KDP晶体性能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