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7-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选题依据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 ·深部地热开采系统的现状 | 第22-23页 |
|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水和 CO_2作为传热工质的对比研究 | 第23-26页 |
| ·深部地热开发中井筒流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深部地热开发中水-岩-气作用对流场的影响 | 第27-29页 |
| ·我国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研究 | 第29-30页 |
| ·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创新点 | 第32-35页 |
| 第2章 松辽盆地羽流地热系统研究区概况 | 第35-45页 |
| ·松辽盆地概况 | 第35-36页 |
|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 第36-37页 |
| ·区域地层 | 第36页 |
| ·区域构造概况 | 第36-37页 |
| ·沉积特征 | 第37页 |
| ·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 | 第37-40页 |
| ·沉积盆地热源分析 | 第37-38页 |
| ·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 | 第38-40页 |
| ·目标热储层的地质概况 | 第40-45页 |
| ·岩性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 ·目标热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概化 | 第42-43页 |
| ·温度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 第3章 羽流地热系统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73页 |
| ·井筒非等温多相流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 | 第45-50页 |
| ·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 | 第45-47页 |
| ·漂移流模型(DFM)的动量守恒方程 | 第47-50页 |
|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50页 |
| ·储层流动-传热-化学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 | 第50-53页 |
| ·控制方程 | 第50-51页 |
|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51-53页 |
| ·井筒耦合储层的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程序 | 第53-54页 |
| ·井筒中流体流动和传热数值模拟软件 | 第53页 |
| ·储层的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软件 | 第53-54页 |
| ·羽流地热系统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70页 |
| ·CO_2羽流地热系统运行原理 | 第54-5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 ·初始条件与模型验证 | 第57-58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 ·注入井筒中 CO_2热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 第58-61页 |
| ·储层中 CO_2的流动及传热过程 | 第61-62页 |
| ·生产井筒内 CO_2热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 第62-63页 |
| ·系统热能产出分析 | 第63-65页 |
| ·系统的热电转换计算 | 第65-67页 |
| ·讨论 | 第67-70页 |
| ·开采压力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 ·开采流量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 第4章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水-岩-气作用对流场的影响 | 第73-91页 |
| ·水-岩-气相互作用原理 | 第73-74页 |
| ·水-岩-气相互作用实验 | 第74-76页 |
| ·实验目的 | 第74页 |
| ·实验内容 | 第74-75页 |
|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 ·实验样品 | 第75-76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76-77页 |
| ·模拟工具 | 第76页 |
|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 ·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84页 |
| ·咸水中各组分浓度分析 | 第77-80页 |
| ·岩石矿物组分含量变化分析 | 第80-83页 |
| ·岩石反应动力学数据的校正 | 第83-84页 |
| ·水-岩-气相互作用对流场及热提取的影响分析 | 第84-89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84页 |
| ·模拟初始参数 | 第84-85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5-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5章 羽流地热系统地热能开采优化研究 | 第91-117页 |
| ·CPGS 地热能开采优化设计目的 | 第91页 |
| ·CPGS 地热能开采优化设计目标 | 第91页 |
| ·优化开采模型的建立 | 第91页 |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91-101页 |
| ·开采流量的优化设计 | 第91-94页 |
| ·开采压力的优化设计 | 第94-99页 |
| ·生产压力的优化 | 第94-97页 |
| ·注入压力的优化设计 | 第97-99页 |
| ·注入温度的优化分析 | 第99-101页 |
|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 第101-113页 |
| ·井孔参数影响分析 | 第101-105页 |
| ·井孔直径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3页 |
| ·井孔绝对当量粗糙度的影响分析 | 第103-105页 |
| ·储层物性的影响分析 | 第105-109页 |
|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 ·储层温度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 ·布井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7页 |
| 第6章 羽流地热系统中二氧化碳和水作为传热工质的对比研究 | 第117-129页 |
| ·CO_2和水的热力学性质对比 | 第117-119页 |
| ·两种载热工质循环过程温压变化及热提取分析 | 第119-123页 |
| ·对比分析 | 第123-126页 |
| ·注入流体温压条件的对比分析 | 第123-124页 |
| ·储层物性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124-125页 |
| ·井筒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125-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9-133页 |
| ·结论 | 第129-132页 |
| ·建议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9页 |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