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34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8-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9-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 ·针对盖层开展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针对盖层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场地观测研究现状(天然 CO_2 气藏类比) | 第29-3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31页 |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4-44页 |
| ·地理位置和交通概况 | 第34-3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6页 |
| ·地质概况 | 第36-38页 |
| ·研究区地层 | 第36-37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7-38页 |
| ·盖层特征 | 第38-44页 |
| ·石千峰组盖层特征 | 第38-41页 |
| ·和尚沟组盖层特征 | 第41-42页 |
| ·纸坊组盖层特征 | 第42-44页 |
| 第3章 CO_2-咸水-岩相互作用实验与模拟研究 | 第44-68页 |
| ·CO_2-咸水-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 第44-53页 |
| ·实验目的 | 第44-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实验设置与过程 | 第46-4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 ·CO_2-咸水-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 第53-66页 |
| ·数值模拟目的 | 第53页 |
| ·模拟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 ·模拟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方法 | 第54-58页 |
|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 ·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6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4章 CO_2侵入机理对盖层封闭能力演化影响 | 第68-1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68-72页 |
| ·模拟工具 | 第68-69页 |
| ·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方法 | 第69-72页 |
| ·模型的初始物理参数 | 第72-74页 |
| ·模型初始温度设定 | 第72页 |
| ·模型初始压力设定 | 第72页 |
| ·相对渗透率和毛细压力计算模型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72-74页 |
| ·矿物初始组成 | 第74-75页 |
| ·水相组分初始值 | 第75-77页 |
| ·储层水化学组分初始值 | 第75-76页 |
| ·盖层水化学组分初始值 | 第76-77页 |
| ·次生矿物的选择 | 第77-78页 |
| ·盖层次生矿物的选择 | 第77-78页 |
| ·储层次生矿物的选择 | 第78页 |
| ·动力学数据库参数的设置 | 第7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8-114页 |
| ·一维完整模型建立及初始、边界条件设置 | 第80-81页 |
| ·一维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81-101页 |
| ·二维裂隙模型建立及初始、边界条件设置 | 第101-103页 |
| ·二维裂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5章 矿物初始组成对盖层封闭能力演化影响 | 第116-132页 |
| ·模拟工具及方法 | 第117页 |
| ·概念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117-119页 |
| ·地质参数的设置 | 第119页 |
| ·不同类型盖层岩石矿物组成 | 第119-120页 |
| ·石千峰组泥岩盖层 | 第119页 |
| ·和尚沟组泥岩盖层 | 第119页 |
| ·纸坊组泥岩盖层 | 第119-120页 |
| ·初始矿物处理 | 第120页 |
| ·水化学组分初值 | 第120-121页 |
| ·次生矿物的选择 | 第121页 |
| ·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 第121-122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2-130页 |
| ·气态 CO_2在盖层中运移 | 第122-123页 |
| ·三组不同岩石类型盖层中 pH 变化 | 第123-124页 |
| ·三组不同岩石类型盖层孔隙度变化(盖层封闭性) | 第124-126页 |
| ·矿物之间转化过程 | 第126-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 第6章 地质非均质性对盖层矿物转化及封闭能力演化影响 | 第132-160页 |
| ·材料与方法介绍 | 第133-137页 |
| ·随机场分布的实现 | 第133-134页 |
| ·盖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关联 | 第134-135页 |
| ·毛细压力计算模型和缩放方法 | 第135-136页 |
| ·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 | 第136页 |
| ·非均质的实现 | 第136-137页 |
| ·概念模型 | 第137-141页 |
| ·模型剖分和边界条件设置 | 第137-138页 |
| ·地层物理参数的设置 | 第138-139页 |
| ·孔隙度和渗透率空间非均质分布的实现 | 第139-141页 |
| ·模型的初始地球化学条件 | 第1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57页 |
| ·非均质性对 CO_2在盖层中扩散运移的影响 | 第141-145页 |
| ·非均质性对水化学组分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145-151页 |
| ·非均质性对矿物转化的影响 | 第151-156页 |
| ·非均质性对盖层孔隙度变化的影响(盖层封闭能力) | 第156-1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7-160页 |
| 第7章 天然 CO_2气藏类比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 | 第160-170页 |
| ·天然类比的概念 | 第160-161页 |
| ·天然类比理论依据 | 第161-162页 |
| ·典型 CO_2气藏的盖层特征 | 第162-164页 |
|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 CO_2气藏的泥质岩盖层特征 | 第162-163页 |
| ·松辽盆地南部华字井阶地古 CO_2气藏的泥质岩盖层特征 | 第163-164页 |
| ·石千峰组泥岩盖层特征 | 第164页 |
| ·天然 CO_2气藏类比与模拟结果比较 | 第164-168页 |
| ·封闭能力预测比较 | 第164-166页 |
| ·矿物转化过程比较 | 第166-1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0-174页 |
| ·结论 | 第170-172页 |
| ·建议 | 第172-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 第188-192页 |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