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法律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 最后贷款人制度法律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 现实意义 | 第7-8页 |
2.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最后贷款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最后贷款人制度概述 | 第12-15页 |
(一) 最后贷款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内涵 | 第13-15页 |
二、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法律现状 | 第15-19页 |
(一)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5-17页 |
(二)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17-19页 |
三、 国外最后贷款人制度经验分析 | 第19-24页 |
(一) 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形式 | 第19-20页 |
(二) 最后贷款人具体制度规范 | 第20-24页 |
1. 最后贷款人贷款的标准 | 第20-21页 |
2. 手段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3. 规模限制 | 第22页 |
4. 抵押、利率和监管制裁 | 第22-24页 |
四、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缺陷 | 第24-29页 |
(一) 制度价值不明 | 第24-25页 |
(二) 法律关系主体要素不明确 | 第25-26页 |
1. 职能主体冲突 | 第25页 |
2. 救助主体范围模糊、狭窄 | 第25-26页 |
(三) 法律规范不完善 | 第26-27页 |
1. 启动标准略低 | 第26页 |
2. 内容有待完善 | 第26-27页 |
3. 救助手段单一 | 第27页 |
(四) 法律责任不明确 | 第27-29页 |
五、 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29-40页 |
(一) 明确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价值及基本原则 | 第29-32页 |
(二) 明确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关系要素 | 第32-36页 |
1. 主体 | 第32-34页 |
2. 客体 | 第34页 |
3. 内容 | 第34-36页 |
(三) 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规范 | 第36-38页 |
1. 规范最后贷款人制度启动标准 | 第36页 |
2. 明确最后贷款手段 | 第36-37页 |
3. 明确最后贷款利率、担保及规模 | 第37-38页 |
(四) 明确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责任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一) 中文类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1. 著作类 | 第40页 |
2. 论文类 | 第40-42页 |
(二) 外文类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