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基因工程技术概述 | 第7-10页 |
一、 基因 | 第7页 |
二、 基因工程 | 第7-8页 |
三、 基因工程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第8页 |
四、 基因工程技术的专利保护 | 第8-10页 |
(一) 基因技术为什么需要专利保护 | 第8页 |
(二) 专利制度对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8-10页 |
第二章 基因工程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10-21页 |
第一节 可专利性 | 第10-13页 |
一、 可专利性与专利性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现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对可专利性的规定 | 第10-11页 |
三、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对于可专利性的规定 | 第11-12页 |
(一) 美国 | 第11页 |
(二) 欧洲 | 第11-12页 |
(三) 日本 | 第12页 |
四、 我国对可专利性的规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化学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13页 |
第三节 生物体的可专利性 | 第13-16页 |
一、 微生物的可专利性 | 第14页 |
二、 植物的可专利性 | 第14-16页 |
三、 动物的可专利性 | 第16页 |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技术的可专利性 | 第16-21页 |
一、 化学发明阶段基因工程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16-18页 |
二、 生物发明阶段基因工程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18-21页 |
(一) 转基因植物 | 第18-19页 |
(二) 转基因动物 | 第19-20页 |
(三) 转基因微生物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因工程技术可专利性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一、 发明还是发现 | 第21-22页 |
(一) 转基因动植物和经基因修饰的微生物 | 第21-22页 |
(二) 基因片段及基因序列 | 第22页 |
二、 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道德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对基因工程技术可专利性相关规定的讨论 | 第24-27页 |
一、 基因片段的可专利性 | 第24页 |
二、 转基因植物的可专利性 | 第24-25页 |
三、 转基因动物的可专利性 | 第25-26页 |
四、 生产转基因动植物的方法的可专利性 | 第26页 |
五、 转基因微生物以及生产转基因微生物方法的可专利性 | 第26-2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7-29页 |
一、 基因工程技术相关的化学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27页 |
二、 基因工程技术相关的生物发明的可专利性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