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经济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4-30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 ·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28-29页 |
| ·论文的难点 | 第28页 |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2章 信息技术的界定、特性及测度 | 第30-39页 |
| ·信息技术的界定 | 第30页 |
| ·信息技术的性质 | 第30-32页 |
| ·通用目的技术性质 | 第30-31页 |
|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 | 第31页 |
| ·时滞问题 | 第31-32页 |
| ·摩尔定律 | 第32页 |
| ·信息技术创新及扩散 | 第32-34页 |
| ·信息技术的测度 | 第34-38页 |
| ·国外信息技术产业测度方法 | 第34-35页 |
| ·国内信息技术产业测度方法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39-47页 |
| ·经济增长理论 | 第39-41页 |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39-40页 |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40-41页 |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新熊彼特主义 | 第41-42页 |
|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 | 第42-43页 |
| ·信息技术生产率测算理论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第47-60页 |
| ·信息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 | 第47-55页 |
| ·信息企业的聚集形成信息技术产业 | 第48-49页 |
|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 | 第49-51页 |
| ·信息技术创新抑制通货膨胀 | 第51-52页 |
| ·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就业 | 第52-54页 |
| ·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第54-55页 |
| ·信息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 | 第55-59页 |
| ·信息技术扩散对总产出影响的理论模型 | 第55-57页 |
| ·信息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信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60-82页 |
| ·信息技术产业测算方法 | 第61页 |
| ·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 | 第61-66页 |
|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测度 | 第66-71页 |
| ·信息技术产业对 GDP 的贡献 | 第71-73页 |
| ·信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3-81页 |
| ·计量方法 | 第73-75页 |
| ·建模过程 | 第75-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6章 信息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82-96页 |
| ·信息技术扩散对传统三产业的扩散效应分析 | 第82-85页 |
| ·信息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效应的计量研究 | 第85-94页 |
| ·经济增长因素贡献份额的测算方法 | 第85-87页 |
| ·经济增长因素测算模型的选择 | 第87-89页 |
| ·数据来源的说明 | 第89-90页 |
| ·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建模过程 | 第90-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7章 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经济效应的国际比较 | 第96-115页 |
| ·美国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96-102页 |
| ·拉动 GDP 增长 | 第96-97页 |
| ·缓解通货膨胀 | 第97-99页 |
|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 第99-100页 |
| ·促进就业结构改变 | 第100-102页 |
| ·印度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102-104页 |
| ·变革国民经济结构,促进 GDP 增长 | 第102-103页 |
| ·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 第103-104页 |
| ·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104-108页 |
| ·信息技术对 GDP 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 ·信息技术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 ·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经济增长效应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108-111页 |
| ·美印中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 第108-109页 |
| ·美印中信息技术与产业结构转变 | 第109-111页 |
| ·美印中信息技术与就业结构转变 | 第111页 |
| ·美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差异性分析 | 第111-114页 |
| ·生产要素 | 第111-112页 |
| ·需求要素 | 第112-113页 |
| ·信息技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113页 |
| ·企业战略方面 | 第113-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8章 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对策建议 | 第115-123页 |
| ·完善市场机制 | 第115-116页 |
| ·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 第116-119页 |
| ·加强政府对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资助和扶持作用 | 第117页 |
| ·完善政策体系,加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扩散 | 第117-118页 |
| ·发挥政府对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引导作用 | 第118-119页 |
| ·资本市场的建设 | 第119-120页 |
| ·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 第119页 |
|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 第119-120页 |
| ·完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 第120-121页 |
|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121-122页 |
| ·高校注重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 第121页 |
| ·企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第121-122页 |
| ·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 | 第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 第9章 结束语 | 第123-127页 |
| ·论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