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SMA丝材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SMA棒材与板材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第2章 SMA棒材性能试验研究 | 第22-50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2-23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23-26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6-28页 |
2.4 试验现象 | 第28页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49页 |
2.5.1 参数定义 | 第28-30页 |
2.5.2 滞回曲线 | 第30-33页 |
2.5.3 峰值力 | 第33-36页 |
2.5.4 割线刚度 | 第36-39页 |
2.5.5 单位循环耗能量 | 第39-42页 |
2.5.6 等效阻尼比 | 第42-45页 |
2.5.7 残余变形 | 第45-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基于屈曲约束SMA阻尼器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第50-66页 |
3.1 BR-SMA阻尼器试验研究 | 第50-58页 |
3.1.1 BR-SMA阻尼器的设计 | 第50-52页 |
3.1.2 BR-SMA阻尼器试验 | 第52-54页 |
3.1.3 BR-SMA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3.2 阻尼器数值模拟 | 第58-65页 |
3.2.1 本构模型 | 第59-61页 |
3.2.2 变量参数选取结果 | 第61-63页 |
3.2.3 数值模拟所得曲线及误差系数 | 第63-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SMA滞回行为对自复位中心支撑框架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6-81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66-73页 |
4.1.1 SMA材料的滞回行为 | 第66-69页 |
4.1.2 设计方法 | 第69-70页 |
4.1.3 地震波选取 | 第70页 |
4.1.4 性能指标 | 第70-71页 |
4.1.5 分析模型 | 第71-72页 |
4.1.6 结构设计 | 第72-73页 |
4.2 抗震分析 | 第73-80页 |
4.2.1 模型分析 | 第73-75页 |
4.2.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不同层数自复位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81-98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81-90页 |
5.1.1 SMA支撑 | 第81-82页 |
5.1.2 设计方法 | 第82-86页 |
5.1.3 地震波 | 第86页 |
5.1.4 结构尺寸 | 第86-89页 |
5.1.5 数值模型 | 第89-90页 |
5.2 抗震分析结果 | 第90-97页 |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90-91页 |
5.2.2 峰值层间位移角 | 第91-92页 |
5.2.3 SMA支撑的延性 | 第92-93页 |
5.2.4 框架残余变形 | 第93-94页 |
5.2.5 峰值加速度 | 第94-95页 |
5.2.6 塑性铰分析 | 第95-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6.1 总结 | 第98-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0-11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