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3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2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34页 |
三、写作思路 | 第34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5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35-37页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第一章 行政法范式:协商行政的初步定位 | 第39-60页 |
第一节 范式的基本理论 | 第39-46页 |
一、范式的内涵 | 第39-42页 |
二、范式的功能 | 第42-45页 |
三、范式转换的本质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范式理论在行政法学领域的引入 | 第46-51页 |
一、范式适用的多层次性 | 第47页 |
二、范式适用的多语境性 | 第47-48页 |
三、范式之间的相容性 | 第48-49页 |
四、范式转换的量增性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作为行政法范式的协商行政 | 第51-60页 |
一、协商行政的内涵厘定 | 第51-54页 |
二、范式理论与协商行政的对接 | 第54-56页 |
三、协商行政的范式定位 | 第56-60页 |
第二章 协商行政范式的正当性 | 第60-99页 |
第一节 协商行政的理论基础 | 第60-78页 |
一、主体间性理论:协商行政的哲学基础 | 第60-64页 |
二、协商民主理论:协商行政的政治学基础 | 第64-70页 |
三、治理理论:协商行政的公共行政学基础 | 第70-73页 |
四、平衡论:协商行政的行政法学基础 | 第73-78页 |
第二节 协商行政的社会基础 | 第78-85页 |
一、国家任务变迁:协商行政兴起的根本原因 | 第78-80页 |
二、对行政裁量权进行恰当规制:协商行政兴起的制度原因 | 第80-81页 |
三、公共行政改革:协商行政兴起的直接诱因 | 第81-85页 |
第三节 协商行政的具体实践 | 第85-99页 |
一、行政立法中的协商 | 第86-89页 |
二、重大行政决策中的协商 | 第89-91页 |
三、行政执法中的协商 | 第91-97页 |
四、行政救济中的协商 | 第97-99页 |
第三章 协商行政范式的优势 | 第99-113页 |
第一节 协商行政与行政法“合法性解释模式” | 第99-104页 |
一、消极国家与行政法“合法性解释模式” | 第100页 |
二、积极国家与传统行政法“合法性解释模式”的困境 | 第100-101页 |
三、协商行政与传统行政法“合法性解释模式”困境的化解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协商行政与行政效率 | 第104-113页 |
一、行政的可接受性与行政效率 | 第105-106页 |
二、协商行政与行政的可接受性 | 第106-107页 |
三、协商行政与行政效率的均衡提高 | 第107-113页 |
第四章 协商行政范式的理论诘难与潜在缺陷 | 第113-123页 |
第一节 协商行政的理论诘难 | 第114-117页 |
一、行政权不可处分原理 | 第114-115页 |
二、利益多元主义理论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协商行政的潜在缺陷 | 第117-123页 |
一、协商主体能力不平等 | 第117-119页 |
二、协商成为行政之“累” | 第119-120页 |
三、协商对行政公共性和公平性的减损 | 第120-123页 |
第五章 协商行政范式的展开 | 第123-143页 |
第一节 协商行政的法律关系与相对方法律地位 | 第123-126页 |
一、法律关系的平等与互动 | 第123-124页 |
二、行政相对方法律地位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协商行政的过程与方式 | 第126-128页 |
一、行政过程的复杂性 | 第126-128页 |
二、行为方式的合意性 | 第128页 |
第三节 协商行政的原则与方法 | 第128-136页 |
一、协商行政的原则 | 第128-133页 |
二、利益衡量:协商行政的基本方法 | 第133-136页 |
第四节 协商行政的程序与效力 | 第136-141页 |
一、协商行政的程序 | 第136-139页 |
二、协商行政的效力 | 第139-141页 |
第五节 协商行政的适用范围及与传统行政的衔接 | 第141-143页 |
一、协商行政的适用范围 | 第141-142页 |
二、协商行政与传统行政的衔接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中国语境下协商行政范式的生成 | 第143-160页 |
第一节 协商行政的传统文化资源 | 第143-149页 |
第二节 协商行政的规范和制度资源 | 第149-153页 |
一、宪法规范支撑 | 第149-150页 |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广泛实践 | 第150-151页 |
三、“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的松动 | 第151页 |
四、行政复议法的协商转向 | 第151-152页 |
五、国家赔偿法的协商转向 | 第152-153页 |
六、其他规范支持 | 第153页 |
第三节 协商行政范式生成的策略 | 第153-160页 |
一、转变强制行政的思维 | 第153-154页 |
二、破除制度阻碍 | 第154-155页 |
三、实现听证的“协商化” | 第155-157页 |
四、实现社会的组织化 | 第157-160页 |
结语:协商行政对我国行政法的结构性变革 | 第160-166页 |
一、行政法理念转变 | 第160-162页 |
二、行政法理论革新 | 第162-164页 |
三、行政法制度转型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