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沙溪斑岩铜金矿床蚀变流体特征研究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 | 第14-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及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2-23页 |
| ·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1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5-26页 |
| ·区域地层 | 第26-29页 |
| ·前寒武纪 | 第26页 |
| ·寒武纪-晚二叠世 | 第26-28页 |
| ·侏罗纪—早白垩世 | 第28页 |
| ·第四系(Q) | 第28-29页 |
| ·区域构造 | 第29-30页 |
| ·断裂构造 | 第29页 |
| ·褶皱构造 | 第29-30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37页 |
| ·地层 | 第31页 |
| ·构造 | 第31-37页 |
| ·褶皱构造 | 第31-32页 |
| ·断裂构造 | 第32-33页 |
| ·岩浆岩 | 第33-37页 |
| 第四章 蚀变和矿化 | 第37-49页 |
| ·矿体特征 | 第37-38页 |
| ·铜泉山矿段 | 第37页 |
| ·凤台山矿段 | 第37-38页 |
| ·蚀变特征 | 第38-43页 |
| ·钾硅酸盐化蚀变 | 第40页 |
| ·青磐岩化蚀变 | 第40-41页 |
| ·长石分解蚀变 | 第41-43页 |
| ·矿化特征 | 第43-49页 |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3页 |
| ·矿石矿物 | 第43-44页 |
| ·成矿阶段的划分 | 第44-47页 |
| ·矿物生成顺序表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蚀变地球化学研究 | 第49-59页 |
| ·蚀变矿物地球化学 | 第49-52页 |
| ·蚀变岩地球化学 | 第52-57页 |
|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52-54页 |
| ·蚀变岩组分变化 | 第54-57页 |
| 附表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成矿流体研究 | 第59-78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59-66页 |
| ·热液演化的地质证据 | 第59-61页 |
|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61-66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66-78页 |
| ·均一温度和盐度 | 第66-69页 |
| ·沸腾包裹体 | 第69-70页 |
| ·压力估算 | 第70-74页 |
| ·激光拉曼研究 | 第74-75页 |
| ·H-O同位素 | 第75-78页 |
| 第七章 矿床成矿模式 | 第78-86页 |
| ·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性质 | 第78页 |
| ·成矿流体的演化 | 第78-79页 |
| ·成矿物质的富集机制 | 第79-80页 |
| ·形成深度和成矿后的变化 | 第80页 |
| ·与其他典型斑岩矿床的对比 | 第80-84页 |
| ·矿床成矿模式图 | 第84-86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 附录 | 第96-11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