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保宁堡老秧歌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课题缘起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第三节 目的和方法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保宁堡老秧歌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保宁堡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保宁堡的宗教文化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保宁堡老秧歌角色、道具特点及由来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秧歌队综述及人员名单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保宁堡老秧歌角色介绍 | 第19-27页 |
一. 拨浪子 | 第19-21页 |
二. 日照 | 第21-22页 |
三. 火蛋 | 第22-23页 |
四. 踢鼓子 | 第23-24页 |
五. 包头 | 第24-25页 |
六. 蛮婆蛮汉 | 第25-26页 |
七. 毛猴和地方爷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保宁堡老秧歌演出流程及分析 | 第27-53页 |
第一节 谒庙祀神秧歌 | 第27-30页 |
第二节 迎喜神 | 第30页 |
第三节 沿门子秧歌 | 第30-36页 |
第四节 大场子秧歌 | 第36-53页 |
一. 走场 | 第37-41页 |
二. 划水船 | 第41-45页 |
三. 三人场子 | 第45-50页 |
四. 回府秧歌 | 第50-51页 |
五. 保宁堡老秧歌文化形态特征 | 第51-52页 |
六. 保宁堡老秧歌表演特征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保宁堡老秧歌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 第53-57页 |
第一节 保宁堡老秧歌传承人现状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保宁堡老秧歌生存环境现状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保宁堡老秧歌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保宁堡老秧歌的发展 | 第57-60页 |
第一节 保宁堡老秧歌的创新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多种媒体为手段加强宣传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一: 最早版本的谒庙唱词(刘子恒老人提供) | 第63-65页 |
附录二: 最早版本的沿门子唱词(刘子恒老人提供) | 第65-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