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目录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1-29页 |
| ·高精度GPS动态定位两大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 ·高采样率GPS数据传输与接收技术研究 | 第27-28页 |
| ·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中预警机制构建方法研究 | 第28-29页 |
| ·研究目标 | 第29-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 ·组织结构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GPS监控信号实时交换与并行解码技术和方法研究 | 第34-48页 |
| ·概述 | 第34-35页 |
| ·GPS监控信号实时交换技术与方法 | 第35-41页 |
| ·GPS接收机串口通信 | 第35-37页 |
| ·监控信号传输与接收 | 第37-38页 |
| ·用户端与服务器端通讯软件设计 | 第38-41页 |
| ·实时并行在线解码技术与方法 | 第41-46页 |
| ·概述 | 第41页 |
| ·某GPS信号采集终端数据结构解析 | 第41-44页 |
| ·观测值数据和导航电文的解码实现 | 第44-46页 |
| ·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GPS伪距差分监控研究与精度分析 | 第48-69页 |
| ·GPS基本观测值的概念 | 第48-49页 |
| ·GPS伪距差分监控方法 | 第49-56页 |
| ·概述 | 第49-50页 |
| ·DGPS计算模式原理 | 第50-54页 |
| ·平滑DGPS计算模式原理 | 第54-56页 |
| ·试验与分析 | 第56-64页 |
| ·静态模拟动态试验分析 | 第57-61页 |
| ·实际动态试验分析 | 第61-64页 |
| ·试验总结 | 第64页 |
| ·基于DGPS计算模式的伪距码精度比较 | 第64-68页 |
| ·概述 | 第64-65页 |
| ·试验与分析 | 第65-68页 |
| ·试验总结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GPS单历元双差整周模糊度快速确定算法研究 | 第69-94页 |
| ·GPS单历元整周模糊度的概念 | 第69-72页 |
| ·几种典型GPS双差整周模糊度快速确定算法 | 第72-85页 |
| ·概述 | 第72页 |
| ·双频P码伪距方法 | 第72-73页 |
| ·LAMBDA方法 | 第73-76页 |
| ·DUFCOM方法 | 第76-80页 |
| ·DC算法 | 第80-85页 |
| ·一种新的单历元快速确定整周模糊度的组合算法(FARSE) | 第85-93页 |
| ·提出背景 | 第85页 |
| ·快速组合算法思想 | 第85-86页 |
| ·快速组合算法实现 | 第86-89页 |
| ·程序实现 | 第89页 |
| ·试验与分析 | 第89-93页 |
| ·试验总结 | 第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五章 E_DUFCOM方法提出及其效能分析 | 第94-108页 |
| ·GPS相位观测值的基本概念 | 第94-96页 |
| ·基本相位观测值 | 第94-95页 |
| ·宽巷相位观测值 | 第95页 |
| ·窄巷相位观测值 | 第95-96页 |
| ·消电离层组合相位观测值 | 第96页 |
| ·GPS SeOTF计算模型 | 第96-97页 |
| ·函数模型 | 第96-97页 |
| ·随机模型 | 第97页 |
| ·E DFUCOM方法 | 第97-100页 |
| ·提出背景 | 第97-98页 |
| ·E_DUFCOM方法典型系列 | 第98-100页 |
| ·程序实现 | 第100-101页 |
| ·效能分析 | 第101-106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01页 |
| ·单历元▽△N解算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 ·单历元▽△N解算效率分析 | 第103-104页 |
| ·定位解精度分析 | 第104-106页 |
| ·实验总结 | 第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GPS施工机械防撞监控预警系统与应用试验模拟设计 | 第108-141页 |
| ·Gsertcas系统简介 | 第108-110页 |
| ·Gsertcas系统总体设计 | 第110-112页 |
| ·防撞与预警计算模型 | 第112-116页 |
| ·防撞计算思想 | 第112-113页 |
| ·预警计算遵循原则 | 第113-115页 |
| ·告警距离确定 | 第115-116页 |
| ·应用试验模拟设计 | 第116-139页 |
| ·模拟塔吊机与塔吊机之间的运动 | 第116-126页 |
| ·模拟塔吊机与缆机之间的运动 | 第126-132页 |
| ·模拟缆机与缆机之间的运动 | 第132-139页 |
| ·试验总结 | 第1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6页 |
| ·全文总结 | 第141-143页 |
| ·创新点与特色 | 第143-14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 图表索引 | 第156-15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论文情况 | 第159-164页 |
| 1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159页 |
| 2 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159-164页 |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