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序论 | 第9-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9页 |
2. 传统教学模式的片面化 | 第9页 |
3. 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 | 第9-10页 |
4. 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 丰富了对话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11页 |
(2) 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 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第11页 |
(2)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11-12页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 第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内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四)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页 |
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3.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2) 案例研究法 | 第17页 |
(3) 访谈法 | 第17-18页 |
2. 创新点 | 第18页 |
一、对话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6页 |
(一) 对话式教学的含义 | 第18-20页 |
1.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平等的教学 | 第19页 |
2.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深入情感层面的教学 | 第19-20页 |
3.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逐步让师生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教学 | 第20页 |
(二) 对话式教学的类型 | 第20-23页 |
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 第20-21页 |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 第21页 |
3.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 第21-22页 |
4.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 第22页 |
5. 教师、学生的自我对话 | 第22-23页 |
(三) 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 第23-24页 |
1. 民主性 | 第23页 |
2. 平等性 | 第23页 |
3. 开放和共通性 | 第23-24页 |
4. 生成和创造性 | 第24页 |
(四)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意义 | 第24-26页 |
1. 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 第24-25页 |
2. 对话式教学有利于注重个体差异 | 第25页 |
3. 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 第25-26页 |
4. 对话式教学促使师生相互促进 | 第26页 |
二、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0页 |
(一)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1. 教学目标过于刚性 | 第27页 |
2. 对话式教学主题生成的方式单一 | 第27-28页 |
3.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第28页 |
4. 生生对话建构知识的功能不明显 | 第28-29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1. 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制约 | 第29页 |
2. 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 | 第29-30页 |
3. 教师素质的影响 | 第30页 |
三、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 第30-42页 |
(一)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原则 | 第30-32页 |
1. 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 | 第30-31页 |
2. 师生相互尊重性原则 | 第31-32页 |
3. 教学过程生成性原则 | 第32页 |
(二)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方法 | 第32-36页 |
1. 设计面向学生的教学目标 | 第32-33页 |
2. 教学主题生成方式多元化 | 第33-34页 |
3. 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 第34-35页 |
4.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 第35-36页 |
(三) 课堂实例 | 第36-42页 |
四、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效果及反思 | 第42-46页 |
(一) 对话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的效果 | 第42-45页 |
(二) 教学反思 | 第45-46页 |
1. 教学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 第45-46页 |
2. 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声音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