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五) 基本概念解析 | 第21-23页 |
二、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基础 | 第23-35页 |
(一) 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二) 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制度基石 | 第27-30页 |
(三) 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法律保障 | 第30-31页 |
(四) 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文化土壤 | 第31-35页 |
三、美国议员与选民的三种互动模式 | 第35-46页 |
(一) 议员主导下的互动模式 | 第35-39页 |
(二) 选民主导下的互动模式 | 第39-42页 |
(三) 中介组织主导下的互动模式 | 第42-46页 |
四、代议制下中美代表与选民互动的差异性比较 | 第46-49页 |
(一) 中美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模式不同 | 第46页 |
(二) 人大代表与议员的产生方式不同 | 第46-47页 |
(三) 人大代表与议员的工作性质不同 | 第47-48页 |
(四) 人大代表与议员的履职的条件不同 | 第48-49页 |
五、美国议员与选民互动模式的启发 | 第49-58页 |
(一) 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 第49-52页 |
(二) 积极推动人大代表制度改革 | 第52-55页 |
(三) 多渠道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