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肌电技术的起源和肌电图的概述 | 第9-10页 |
| ·肌电的起源和发展 | 第9-10页 |
| ·肌电图的分类与应用 | 第10页 |
| ·利用表面肌电图对运动技术分析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利用表面肌电图对网球技术动作分析的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 ·关于网球发球技术的肌电研究 | 第11-13页 |
| ·底线正、反手击球技术的肌电研究 | 第13-14页 |
| ·其他 | 第14页 |
| ·启发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16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6页 |
| ·生物力学测试法 | 第16-19页 |
| ·测试仪器和相关设备 | 第16-17页 |
| ·测试肌肉 | 第17-18页 |
| ·测试动作 | 第18页 |
| ·测试实验步骤 | 第18-19页 |
| ·实验地点和时间 | 第19页 |
|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高速摄像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表面肌电数据处理 | 第19页 |
| ·动作划分阶段 | 第19页 |
| ·参数选取与定义 | 第19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9-2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41页 |
| ·运动学分析 | 第20-24页 |
| ·缓冲阶段左下肢各环节运动特征 | 第20-21页 |
| ·蹬伸阶段左下肢各环节运动特征 | 第21-23页 |
| ·缓冲、蹬伸阶段左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幅度 | 第23-24页 |
| ·表面肌电分析 | 第24-41页 |
| ·缓冲、蹬伸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放电特征 | 第24-32页 |
| ·缓冲、蹬伸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24-29页 |
| ·并步式发球技术左下肢动作缓冲、蹬伸阶段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24-27页 |
| ·分步式发球技术左下肢动作缓冲、蹬伸阶段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27-29页 |
| ·缓冲、蹬伸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29-32页 |
| ·并步式发球技术缓冲、蹬伸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29-31页 |
| ·分步式发球技术缓冲、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31-32页 |
| ·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放电特征 | 第32-38页 |
| ·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32-36页 |
| ·并步式发球技术动作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32-34页 |
| ·分步式发球技术左下肢动作落地阶段主要肌肉放电时间情况 | 第34-36页 |
| ·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36-38页 |
| ·并步式发球技术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36-37页 |
| ·分步式发球技术落地阶段左下肢主要肌肉均方根振幅值(RMS)、肌肉积分肌电值(IEMG) | 第37-38页 |
| ·各个阶段肌肉贡献率 | 第38-41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建议 | 第41-4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英汉对照缩略语表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附件一 | 第47-48页 |
| 附件二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