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视阈下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导言 | 第7-19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内容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学术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其蕴涵的民生思想 | 第19-31页 |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9-22页 |
·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0-22页 |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视阈中的多维度民生 | 第22-28页 |
·经济民生与共同富裕 | 第22-23页 |
·政治民生与制度保障 | 第23-24页 |
·文化民生与生活质量 | 第24-25页 |
·社会民生与和谐稳定 | 第25-26页 |
·生态民生与可持续发展 | 第26-27页 |
·幸福民生与党的先进性 | 第27-28页 |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民生思想的关系 | 第28-31页 |
·执政为民理念确定了关注民生的根本导向 | 第28-29页 |
·民生思想又赋予了执政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 第29-30页 |
·关注民生是践行执政理念的直接方式 | 第30-31页 |
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视阈下的民生实践 | 第31-46页 |
·基于思想与实践互动的民生发展历程 | 第31-37页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与民生建设 | 第31-33页 |
·“共同富裕”理念与民生建设 | 第33-34页 |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念与民生建设 | 第34-35页 |
·“以人为本”理念与民生建设 | 第35-37页 |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经验 | 第37-40页 |
·要从巩固国家政权的角度来认识民生问题 | 第37-38页 |
·改善民生必须以抓经济建设为主要手段 | 第38-39页 |
·改善民生必须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 第39页 |
·改善民生必须以循序渐进为根本原则 | 第39-40页 |
·新世纪以来的民生问题及其对践行执政理念的新要求 | 第40-46页 |
·新历史条件下的民生期待及其问题 | 第40-42页 |
·当前民生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42-44页 |
·以民生建设体现执政理念的新要求 | 第44-46页 |
4.不断丰富民生思想,持续改善民生的基本对策思路 | 第46-57页 |
·思想教育为改善民生提供精神动力 | 第46-47页 |
·理论研究为改善民生树立精神先导 | 第46页 |
·思想教育为民生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 第46-47页 |
·完善目标为改善民生确定评价体系 | 第47-49页 |
·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民生目标 | 第47页 |
·民生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 | 第47-48页 |
·民生发展水平的主观指标 | 第48-49页 |
·建立与实施评价体系 | 第49页 |
·健全制度为改善民生营造环境氛围 | 第49-52页 |
·健全关注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 第50页 |
·健全不同阶层民生诉求表达机制 | 第50页 |
·健全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健全以民生为基点的官员考核机制 | 第51-52页 |
·健全媒体的信息流通与监督机制 | 第52页 |
·深化改革为改善民生赢得远大前景 | 第52-54页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 第52-53页 |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民生建设提供制度依靠 | 第53页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民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第53-54页 |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民生建设提供环境优势 | 第54页 |
·社会参与为改善民生夯实群众基础 | 第54-57页 |
·实现政府职能转换 | 第54-55页 |
·增强企业社会意识 | 第55页 |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 第55-56页 |
·加强公民个人参与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