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狂欢”现象的当代追问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丑”概念的界定 | 第10-14页 |
一 “丑”范畴的内涵 | 第10-12页 |
(一) “丑”范畴与其它审美范畴的关系 | 第10页 |
(二) “丑”与“恶”的关系 | 第10-11页 |
(三) 潘知常对“丑”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审丑”的美学意义 | 第12-14页 |
(一) “审丑”是审美领域的延伸 | 第12页 |
(二) “审丑”是拯救心灵的手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审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4-25页 |
一 西方丑学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14-18页 |
(一) 从“怯生生的丑”到“美丑共赏” | 第14页 |
(二) “丑”崛起的契机——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兴起 | 第14-16页 |
(三) “丑”上升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 第16-17页 |
(四) “丑”走向“荒诞”——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第17-18页 |
二 中国的时代特色 | 第18-19页 |
(一)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 第18-19页 |
(二) 中国社会转型 | 第19页 |
三 中国“审丑”发展历程 | 第19-25页 |
(一) 知青文学与寻根小说 | 第19-20页 |
(二) 先锋小说 | 第20-21页 |
(三)莫言“审丑”的主要模式 | 第21-25页 |
第三章 “审丑”狂欢背后的文化透视 | 第25-31页 |
一 “审丑”狂欢的理论支撑 | 第25-26页 |
(一) 弗洛伊德“性本能冲动”和“性欲升华”论 | 第25页 |
(二)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 | 第25-26页 |
(三) 阿多诺“否定性美学” | 第26页 |
二 “审丑”背后的文化成因 | 第26-31页 |
(一) 生存危机下人的精神异化 | 第26-27页 |
(二) 网络炒作对“审丑”的推波助澜 | 第27-29页 |
(三) 大众“审丑”宣泄欲求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大众文化视野下“审丑”新形式及其批判 | 第31-41页 |
一 “审丑”的新形式 | 第31-35页 |
(一) 丑的大众化:恶搞与山寨 | 第31-32页 |
(二) 丑的滑稽化:“小沈阳”现象 | 第32页 |
(三) 丑的媚俗化:“芙蓉”现象 | 第32-33页 |
(四) 丑的商品化:女性“身体写作” | 第33-35页 |
二 “审丑”思想存在的误区 | 第35-37页 |
(一) “审丑”不等同“嗜丑” | 第35页 |
(二) 美是人类的坚定信仰 | 第35-37页 |
三 网络“审丑”行为的引导之路 | 第37-39页 |
四 对美学和丑学合题的展望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