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0-12页 |
·水资源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水资源安全的范畴 | 第12-15页 |
·水资源安全的分析方法 | 第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 | 第15-16页 |
·结构框架 | 第16-18页 |
2 辽宁省水资源安全现状 | 第18-27页 |
·辽宁省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21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气候 | 第18-19页 |
·河流水系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辽宁省水资源量 | 第21-24页 |
·降水量 | 第21页 |
·地表水资源量 | 第21-22页 |
·地下水资源量 | 第22-23页 |
·水资源总量 | 第23-24页 |
·供水现状 | 第24-25页 |
·工程设施与供水能力 | 第24-25页 |
·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5页 |
·耗水量 | 第25-26页 |
·辽宁省水质状况 | 第26-27页 |
·废污水排放情况 | 第26-27页 |
3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安全评价 | 第27-38页 |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8页 |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28-29页 |
·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 第29-31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32页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水资源压力系统 | 第34-35页 |
·水资源状态系统 | 第35页 |
·社会响应系统 | 第35-36页 |
·辽宁省水资源安全综合分析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4 影响辽宁省水资源安全的因子分析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页 |
·实例分析 | 第39-44页 |
·成分因子的选取 | 第39-40页 |
·计算与分析 | 第40-43页 |
·影响辽宁省水资源安全的因子分析 | 第43-44页 |
·研究小结 | 第44-46页 |
5 辽宁省水资源安全预警分析 | 第46-57页 |
·预警方法 | 第46-47页 |
·等维新息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47-49页 |
·传统灰色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等维新息灰色模型 | 第49页 |
·辽宁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 第49-54页 |
·预警指标体系 | 第49-50页 |
·指标预测 | 第50-54页 |
·辽宁省水资源安全预警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6 辽宁省水资源保障对策 | 第57-62页 |
·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 第57页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 第57-58页 |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多渠道开源 | 第58-59页 |
·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 | 第59页 |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 第59-60页 |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 第60页 |
·分质供水 | 第60页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环保理念 | 第60-62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62-63页 |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