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汽车起重机发展概况 | 第8-15页 |
| ·国外汽车起重机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 ·国内汽车起重机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汽车起重机与国外的差距 | 第11-13页 |
| ·国内外汽车起重机的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设计计算方法 | 第17-27页 |
| ·现代设计方法简介[8] | 第17-19页 |
| ·满应力设计法 | 第17页 |
| ·数学规划法 | 第17-18页 |
| ·许用应力法 | 第18页 |
| ·极限状态法 | 第18-19页 |
| ·汽车起重机设计的计算载荷及载荷组合 | 第19-25页 |
| ·载荷分类 | 第19-20页 |
| ·汽车起重机设计的计算载荷及载荷系数 | 第20-25页 |
| ·载荷组合 | 第25页 |
| ·吊臂结构件材料的许用应力 | 第25-26页 |
| ·拉伸、压缩、弯曲许用应力 | 第25-26页 |
| ·剪切许用应力 | 第26页 |
| ·端面承压许用应力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吊臂系统的结构形式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36页 |
| ·吊臂系统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 | 第27-31页 |
| ·吊臂系统的结构形式 | 第27页 |
| ·箱形伸缩吊臂截面形式和特点 | 第27-29页 |
| ·箱形伸缩吊臂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 ·吊臂系统的计算载荷和计算工况 | 第31-32页 |
| ·计算载荷 | 第31-32页 |
| ·计算工况 | 第32页 |
| ·吊臂系统力学模型建立 | 第32-35页 |
| ·吊臂在变幅平面内的受力分析 | 第32-33页 |
| ·吊臂在回转平面内的受力分析 | 第33-34页 |
| ·建立力学模型的简化说明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吊臂系统有限元计算 | 第36-53页 |
| ·有限元计算及有限元计算软件 ANSYS | 第36-39页 |
| ·有限元法的提出和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37页 |
|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概述 | 第37-39页 |
| ·吊臂模型的建立及前处理 | 第39-43页 |
|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 | 第40-43页 |
| ·吊臂系统的计算工况 | 第43-44页 |
| ·吊臂系统说明 | 第43页 |
| ·计算工况选择 | 第43-44页 |
| ·吊臂模型的约束和载荷施加 | 第44-45页 |
| ·施加约束 | 第44页 |
| ·施加载荷 | 第44-45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 ·工况 1 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 ·工况 2 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 ·工况 3 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 ·工况 4 计算结果 | 第48-49页 |
| ·工况 5 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 ·工况 6 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基于参数化有限元的汽车起重机载荷表计算 | 第53-67页 |
| ·汽车起重机载荷表介绍 | 第53-55页 |
| ·基于参数化有限元的载荷表计算 | 第55-62页 |
| ·参数化有限元技术概述 | 第55-56页 |
| ·参数化设计语言 APDL 介绍 | 第56-57页 |
| ·基于 APDL 语言的汽车起重机载荷表计算 | 第57-62页 |
| ·载荷表计算程序界面化 | 第62-66页 |
| ·程序界面化工具 Visual Basic 软件介绍 | 第62-64页 |
| ·程序界面化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 附录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