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包头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24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第12-18页
     ·国内学者关于包头城市的研究第18-19页
   ·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9-20页
     ·城市形态学的概念第19-20页
     ·包头城市形态研究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第20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第20-22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研究的章节及结构第23-24页
2 包头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及其工业发展沿革第24-42页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历史沿革第24-27页
     ·区位条件第24页
     ·城市历史沿革第24-27页
   ·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第27-28页
     ·地理基础第27页
     ·自然条件第27页
     ·矿产资源第27-28页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28-31页
     ·经济发展概况第28-29页
     ·产业结构发展概况第29-30页
     ·人口发展概况第30-31页
   ·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历程第31-37页
     ·地方工业缓慢发展(1949—1953 年)第31页
     ·国家重点项目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3—1958 年)第31-33页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完成(1958—1978 年)第33-35页
     ·传统工业体系向现代化工业体系转变(1978—2010 年)第35-37页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结构变迁第37-39页
     ·单中心块状结构阶段第37-38页
     ·“双城”结构阶段第38页
     ·多中心组团结构阶段第38-39页
   ·本章结论第39-42页
3 包头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特征第42-60页
   ·包头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划分第42-45页
     ·划分依据第42-44页
     ·城市形态演变的三个阶段第44-45页
   ·城市空间“蛙跳式”发展阶段(1949—1978 年)第45-50页
     ·初期大型项目建设发展阶段(1953—1957 年)第45-47页
     ·无序蔓延生长阶段(1958—1978 年)第47-50页
   ·稳定有序发展阶段(1978—1995 年)第50-53页
     ·内部填充阶段(1978—1988 年)第50-52页
     ·外部蔓延和内部更新阶段(1989—1995 年)第52-53页
   ·带状组团、多核心发展阶段(1996—至今)第53-59页
     ·内部更新阶段(1996—2000 年)第53-54页
     ·高速扩展阶段(2000 年—至今)第54-59页
   ·本章结论第59-60页
4 包头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60-82页
   ·包头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分析第60-69页
     ·城市形态演变的空间特征第60-62页
     ·城市形态演变的功能特征第62-63页
     ·包头城市中心布局的演变第63-65页
     ·城市道路网络的演变第65-66页
     ·城市工业用地的演变第66-68页
     ·城市居住用地的演变第68-69页
   ·包头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及分维数分析第69-72页
     ·紧凑度第70-71页
     ·分维数第71-72页
   ·包头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2-81页
     ·自然地理及资源因素第72-74页
     ·政治政策因素第74-75页
     ·经济发展因素第75-80页
     ·社会文化因素第80-81页
   ·本章结论第81-82页
5 包头城市形态演变的模式及发展对策第82-92页
   ·包头城市形态演变的模式第82-85页
     ·包头城市形态演变模式总结第82页
     ·新城“蛙跳式”发展模式第82-83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工业带动发展模式第83页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周期性规律第83-85页
   ·包头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第85-86页
     ·宏观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第85页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第85-86页
     ·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86页
     ·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86页
   ·包头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第86-90页
     ·城市发展定位第87-88页
     ·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第88-90页
   ·本章结论第90-92页
6 结语第92-96页
   ·基本结论第92-93页
   ·主要创新与特色第93-94页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第94-96页
致谢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图表目录第102-106页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延性与造价的SRHSC框架柱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高烈度地区高层钢结构办公楼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