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毒死蜱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毒死蜱的使用现状,对环境的危害 | 第11-12页 |
·毒死蜱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 | 第12页 |
·毒死蜱对水生动物的慢性毒性 | 第12-14页 |
·对生长、呼吸、行为的影响 | 第13页 |
·对生殖能力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毒死蜱的机体代谢 | 第14页 |
·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 | 第14-16页 |
·毒死蜱在水体中的降解 | 第14-15页 |
·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 | 第15页 |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 | 第15-16页 |
·联合毒性效应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研究 | 第18-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材料 | 第18-19页 |
·实验动物 | 第18-19页 |
·试剂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页 |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急性毒性实验 | 第19页 |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成虾急性毒性实验 | 第1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4页 |
·凡纳滨对虾毒死蜱中毒后的反应状况 | 第20页 |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 | 第20-22页 |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成虾的急性毒性 | 第22-24页 |
·讨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毒死蜱胁迫下 WSSV 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研究 | 第27-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化学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毒死蜱胁迫浓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毒死蜱胁迫下凡纳滨对虾感染 WSSV 实验 | 第29页 |
·毒死蜱胁迫下对虾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毒死蜱胁迫下对虾体内 WSSV 增殖实验 | 第3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3页 |
·毒死蜱与 WSSV 协同对凡纳滨对虾致死作用 | 第31-32页 |
·毒死蜱药浴对凡纳滨对虾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毒死蜱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体内 WSSV 的增殖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5-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主要化学试剂的配制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毒死蜱药浴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样本采集与处理 | 第36页 |
·AChE 活性测定 | 第36页 |
·总 RNA 提取与 cDNA 合成 | 第36-38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3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3页 |
·凡纳滨对虾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荧光定量 PCR 检测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