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驾驶室安全性能分析及振动噪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驾驶室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15-40页 |
·承载结构定义及性能要求 | 第15-17页 |
·保护结构的定义 | 第15-16页 |
·驾驶室结构性能要求 | 第16-17页 |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第17-18页 |
·驾驶室性能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18-22页 |
·驾驶室的材料非线性 | 第18-19页 |
·判别驾驶室材料屈服的条件 | 第19-20页 |
·驾驶室的几何非线性 | 第20-21页 |
·收敛准则 | 第21页 |
·非线性方程解法 | 第21-22页 |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22-26页 |
·ROPS的建模方案 | 第22页 |
·结构的简化 | 第22-23页 |
·材料模型 | 第23-24页 |
·型钢骨架梁单元模型 | 第24-26页 |
·驾驶室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26-32页 |
·侧向承载能力分析 | 第26-28页 |
·纵向承载能力分析 | 第28-30页 |
·垂直方向承载能力分析 | 第30-32页 |
·防落物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32-39页 |
·冲击动力学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驾驶室FOPS的有限元防落物性能分析及结构改进 | 第33-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驾驶室噪声产生的机理及控制 | 第40-46页 |
·影响驾驶室噪声的因素 | 第40页 |
·车身噪声 | 第40页 |
·车身噪声的控制 | 第40-41页 |
·车内噪声 | 第41-42页 |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途径 | 第41-42页 |
·封闭车厢空腔共鸣现象 | 第42页 |
·车内噪声的控制 | 第42-45页 |
·减弱声源辐射强度 | 第43页 |
·隔绝噪声传播途径 | 第43-44页 |
·吸声处理 | 第44-45页 |
·表面阻尼处理 | 第45页 |
·驾驶室空腔共鸣的控制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驾驶室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46-55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6页 |
·模态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46-48页 |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7-48页 |
·模态分析方法 | 第48页 |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驾驶室的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50-54页 |
·声固耦合边界的处理 | 第50-51页 |
·耦合模型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驾驶室动态响应分析及结构改进 | 第55-61页 |
·动态响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第55-56页 |
·动态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 第55页 |
·动态响应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驾驶室动态谐响应分析 | 第56-58页 |
·驾驶室模型的改进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