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主动外排系统及其基因调控 | 第11-14页 |
| ·外排泵AcrAB-TolC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页 |
| ·AcrAB-TolC的基因调控 | 第11-12页 |
| ·调控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12-14页 |
| ·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 ·Red系统的结构和重组机制 | 第14-15页 |
| ·同源重组的一般步骤 | 第15页 |
| ·Red同源重组的类型及应用前景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鸭源大肠杆菌marA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17-31页 |
| 1 引言 | 第17页 |
| 2 材料 | 第17-19页 |
| ·菌株、质粒 | 第17-18页 |
| ·药品 | 第18页 |
|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8页 |
| ·仪器 | 第18-19页 |
| 3 方法 | 第19-25页 |
| ·药液、培养基及菌液的制备 | 第19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19-20页 |
| ·短同源臂引物的设计 | 第19-20页 |
| ·长同源臂引物的设计 | 第20页 |
| ·短线性打靶DNA的制备 | 第20-22页 |
| ·模板DNA的提取 | 第20页 |
| ·反应体系的成分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20-21页 |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21页 |
| ·消除模板质粒 | 第21页 |
| ·目的基因的纯化和克隆 | 第21-22页 |
| ·长同源臂线性打靶DNA的制备 | 第22页 |
| ·同源臂重组质粒pET:kan的构建 | 第22页 |
| ·marA长同源臂的构建 | 第22页 |
| ·CaCl_2法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pKD46的转化 | 第22-23页 |
| ·DNA片段的电击转化 | 第23页 |
| ·质粒pkD46的消除 | 第23页 |
| ·同源重组菌O_(73)ΔmarA的PCR鉴定 | 第23-24页 |
| ·菌株敲除前后MIC的测定 | 第24-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短同源臂融合PCR产物的制备 | 第25页 |
| ·长融合PCR产物的制备 | 第25-27页 |
| ·CaCl_2法质粒pKD46的转化结果 | 第27页 |
| ·鸭源大肠杆菌O_(73)ΔmarA的构建及PCR鉴定 | 第27-28页 |
| ·短同源臂O_(73)ΔmarA的构建及PCR鉴定 | 第27-28页 |
| ·长同源臂O_(73)ΔmarA的构建及PCR鉴定 | 第28页 |
| ·菌株敲除前后MIC的测定 | 第28-29页 |
| 5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鸭大肠杆菌主动外排基因及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31-45页 |
| 1 引言 | 第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菌株 | 第31页 |
| ·药品 | 第31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31页 |
| ·仪器 | 第31-32页 |
| 3. 方法 | 第32-35页 |
| ·药液、培养基、菌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诱导传代培养 | 第32页 |
| ·各诱导菌株MIC测定 | 第32页 |
| ·相关主动外排系统基因及调节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 第32-3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诱导菌株的生长状况 | 第35页 |
| ·菌株的MIC值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荧光定量RT-PCR方法学的建立 | 第36-39页 |
| ·诱导株acrA,acrB,TolC,acrD,acrE,acrF,robA,soxS基因mRNA表达水平 | 第39-43页 |
| ·各个基因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 | 第39-40页 |
| ·各诱导菌株mRNA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 | 第40-43页 |
| 5 讨论 | 第43-45页 |
| ·荧光定量PCR方法 | 第43页 |
| ·不同药物诱导的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主动外排基因及调节基因mRNA表达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 ·诱导菌株主动外排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 全文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Abstract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