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目录 | 第14-1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 第一部分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筛查和单体型分析 | 第19-60页 |
| 1 前言 | 第19-22页 |
| 2 对象和方法 | 第22-3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 | 第22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22-23页 |
| ·研究器材和试剂 | 第23-26页 |
| ·主要器材 | 第23-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主要配剂 | 第25-26页 |
| ·主要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 第26页 |
|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6-32页 |
| ·DNA准备 | 第26-27页 |
| ·引物设计 | 第27-29页 |
| ·PCR(Polymer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反应 | 第29页 |
| ·PCR产物鉴定 | 第29-30页 |
| ·测序 | 第30-31页 |
| ·单体型分析 | 第31页 |
| ·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测验 | 第31-32页 |
| 3 结果 | 第32-48页 |
| ·家系突变筛查结果 | 第32-48页 |
| ·家系筛查结果 | 第32-42页 |
| ·突变位点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多态位点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单体型分析 | 第44-46页 |
| ·临床资料分析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4页 |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 | 第48-50页 |
| ·致病基因 | 第50页 |
| ·ATP7B基因突变 | 第50-52页 |
| ·WD表型及与基因型可能的关系 | 第52-54页 |
| 5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第二部分 ATP7B siRNA干扰对HepG2细胞活性、凋亡及下游蛋白的影响 | 第60-98页 |
| 1 前言 | 第60-64页 |
| 2 对象和方法 | 第64-75页 |
| ·实验细胞株 | 第64页 |
| ·研究方法步骤 | 第64-68页 |
| ·主要仪器 | 第64-65页 |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65-67页 |
| ·主要配剂 | 第67-68页 |
|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68-75页 |
| ·Small interfering RNA(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 | 第68-69页 |
| ·引物设计 | 第69-70页 |
| ·提取总RNA | 第70页 |
| ·逆转录反应 | 第70-71页 |
| ·相对定量荧光PCR(real-time RT-PCR) | 第71页 |
| ·Western Blot | 第71-72页 |
| ·MTT法测定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 | 第72-73页 |
| ·细胞凋亡测定 | 第73页 |
| ·电镜观察细胞凋亡 | 第73-75页 |
| 3 结果 | 第75-87页 |
| ·ATP7BsiRNA干扰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 ·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 ·电镜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MTT结果 | 第80-81页 |
| ·MCM7、SREBP1、BCL2和BAX基因mRNA表达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 ·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 4 讨论 | 第87-92页 |
| 5 结论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综述 | 第98-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