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作物生长补偿效应研究概况 | 第9页 |
·补偿效应概念 | 第9页 |
·补偿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 第9页 |
·作物生长补偿效应的类型和机制 | 第9-10页 |
·生长补偿的类型 | 第9-10页 |
·生长补偿的机制 | 第10页 |
·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特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氮肥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 第11页 |
·氮肥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11页 |
·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1-12页 |
·氮肥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2页 |
·水稻产量稳定性与补偿效应的关系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试验设计 | 第14-15页 |
·试验过程控制 | 第15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5-17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收获指数的测定 | 第15-16页 |
·氮肥农学利用率的测定 | 第16页 |
·氮肥吸收利用率的测定 | 第16页 |
·N 收获指数的测定 | 第16页 |
·氮肥生理利用率的测定 | 第16页 |
·氮肥偏生产力的测定 | 第16页 |
·产量及产量性状指标 | 第16-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8-33页 |
·不同处理下单株产量及有效穗数的差异性 | 第18-19页 |
·不同处理下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差异性 | 第19-24页 |
·不同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的差异性 | 第24页 |
·不同处理下各器官部位干物质质量的差异性 | 第24-26页 |
·茎部位 | 第24-25页 |
·叶部位 | 第25-26页 |
·穗部位 | 第26页 |
·不同处理下各器官部位氮素吸收的差异性 | 第26-29页 |
·茎部位 | 第26-27页 |
·叶部位 | 第27-28页 |
·穗部位 | 第28-29页 |
·不同处理下分蘖动态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早稻品种 | 第29-30页 |
·晚稻品种 | 第30页 |
·不同处理下叶绿素 SPAD 值的差异性 | 第30-33页 |
·早稻品种 | 第30-31页 |
·晚稻品种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 第33-38页 |
·讨论 | 第33-36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稻品种单株产量及产量性状形成的关系 | 第33-34页 |
·不同施氮水平与双季稻品种分蘖成穗的关系 | 第34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超级稻品种收获指数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稻品种 SPAD 值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关系 | 第35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稻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超级稻品种 NHI、NPE、PFP 的关系 | 第36页 |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双季超级稻品种茎、叶、穗各部位干物质质量的关系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