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来源 | 第8页 |
·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花粉败育类型及其鉴定 | 第8-9页 |
·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 | 第8-9页 |
·不育系的花粉类型特征及其鉴定 | 第9页 |
·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9-10页 |
·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温光特性 | 第10-11页 |
·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前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材料种植及处理 | 第12-14页 |
·材料种植 | 第12-13页 |
·人工气候箱内不同温度处理 | 第13页 |
·人工气候箱内幼穗不同时期处理 | 第13-14页 |
·自然条件下田间培养 | 第14页 |
·样品采集 | 第14页 |
·水稻叶片采集 | 第14页 |
·不同发育时期幼穗采集 | 第14页 |
·育性调查 | 第14-15页 |
·自交套袋结实考察 | 第15页 |
·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15-17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15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5页 |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15-16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16页 |
·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6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日均温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不同光期温度与暗期温度对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不同幼穗发育时期高温处理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自然条件下日均温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 第21-26页 |
·自然条件下气象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自然条件下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与敏感期的界定 | 第22-26页 |
·育性敏感期内日照时数与正常可育花粉率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高温(部分复育)下各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功能叶及幼穗生理生化特性 | 第27-30页 |
·天丰 A 不同发育时期功能叶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 POD 活性 | 第27-28页 |
·益丰 A 不同发育时期功能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 POD 活性 | 第28-29页 |
·中 9A 不同时期功能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 POD 活性 | 第29-30页 |
·各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幼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30页 |
·同工酶酶谱分析 | 第30-36页 |
·高温对各不育系功能叶 POD 同工酶影响 | 第31-33页 |
·高温对不育系幼穗不同发育时期 POD 同工酶影响 | 第33-36页 |
4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天丰 A 和益丰 A 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与敏感期 | 第36页 |
·高温(部分复育)下不育系生理生化特性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三系不育系天丰 A 和益丰 A 的温、光特性 | 第37页 |
·中 9A 和 HD9802S 的温、光特性 | 第37-38页 |
·不育系育性转换前后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8-39页 |
·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 | 第39-40页 |
5 创新与不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