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关于国际储备与金融危机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关于外汇储备成因以及持有成本的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关于外汇储备合理规模以及测度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关于外汇储备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2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25-27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6-2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7-28页 |
·研究创新 | 第27页 |
·研究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8-41页 |
·相关概念的厘定与研究区间界定 | 第28-30页 |
·文中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8-29页 |
·关于研究区间的界定 | 第29-30页 |
·外汇储备规模理论 | 第30-37页 |
·外汇储备均衡规模理论 | 第31-33页 |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 | 第33-37页 |
·外汇储备的测度——需求成本论 | 第37-41页 |
·Heller模型 | 第37-38页 |
·Agarwal模型 | 第38-39页 |
·Landell-Mills模型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及成因 | 第41-58页 |
·我国外汇储备的直接来源 | 第42-50页 |
·经常项目顺差 | 第43-45页 |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 第45-47页 |
·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 | 第47-48页 |
·国际热钱 | 第48页 |
·外债 | 第48-50页 |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 第50-58页 |
·制度性因素 | 第50-53页 |
·国内经济失衡 | 第53-55页 |
·比较优势下的国际分工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基于需求层次下的最优外汇储备的规模测度 | 第58-79页 |
·外汇储备需求的层次性 | 第58-62页 |
·概念的引入 | 第58-60页 |
·外汇储备的需求动机及层次划分 | 第60-62页 |
·模型的选取及适用性 | 第62-65页 |
·模型的选取 | 第62-63页 |
·对Agarwal模型的修正 | 第63-65页 |
·最优外汇储备的静态规模确定 | 第65-73页 |
·数据的选取 | 第65-70页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70-73页 |
·最优外汇储备的动态规模确定 | 第73-79页 |
·外汇储备需求层次的替代性 | 第73-74页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74-79页 |
第五章 从超额走向适度——对我国外汇储备有效性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 第79-90页 |
·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困境 | 第79-82页 |
·巨额外汇储备给政策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 第79-81页 |
·加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 第81页 |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加大了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 第81-82页 |
·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 | 第82-84页 |
·“藏汇于国”和“藏汇于民”的两难选择 | 第82-83页 |
·“藏汇于民”的现实选择 | 第83-84页 |
·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为依托,分散外汇储备 | 第84-88页 |
·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构建区域性储备库 | 第85-86页 |
·东亚货币联盟的构建 | 第86-87页 |
·努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第87-88页 |
·分层次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 第88-90页 |
·外汇储备分层次管理的含义 | 第88页 |
·外汇储备的分层次管理建议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