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特有种五唇兰繁殖生态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植物繁殖生态学 | 第12-15页 |
| ·繁育系统 | 第12-14页 |
| ·繁育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 第12-13页 |
| ·自交不亲和与近交衰退 | 第13-14页 |
| ·开花物候研究 | 第14页 |
| ·传粉生物学 | 第14-15页 |
| ·传粉媒介 | 第14-15页 |
| ·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系统 | 第15页 |
| ·兰科植物的欺骗性传粉 | 第15-18页 |
| ·食源性欺骗传粉 | 第16-17页 |
| ·贝氏花拟态系统 | 第16页 |
| ·泛化的食源性欺骗 | 第16-17页 |
| ·性欺骗传粉 | 第17-18页 |
| ·其他欺骗性传粉机制 | 第18页 |
| ·繁殖地欺骗 | 第18页 |
| ·栖息地欺骗 | 第18页 |
| ·信息素欺骗 | 第18页 |
| ·五唇兰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 ·系统分类学 | 第18-19页 |
| ·发育生物学 | 第19页 |
| ·生理学 | 第19-20页 |
| ·光合生理 | 第19-20页 |
| ·菌根生理 | 第20页 |
| ·分子生物和种群遗传学 | 第20-21页 |
| ·传粉生物学和繁育系统 | 第21页 |
| ·种质保存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五唇兰开花物候与繁殖特性 | 第24-34页 |
| ·野外样地的确定 | 第24-26页 |
| ·研究地自然概况 | 第24页 |
| ·样地的选择 | 第24-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 ·统计指标间的关系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开花物候 | 第27-28页 |
| ·单花水平的开花物候 | 第27-28页 |
| ·个体、居群水平的开花物候 | 第28页 |
| ·居群开花进程 | 第28-30页 |
| ·相对开花强度 | 第30-31页 |
| ·物候指数与繁殖成功的相关性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开花物候与生态适应 | 第31-33页 |
| ·物候指数与繁殖成功相关性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五唇兰繁育系统研究 | 第34-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授粉实验 | 第34页 |
| ·果实重量和体积测定 | 第34页 |
| ·果实有胚率测定 | 第34-35页 |
| ·自交障碍的作用机制 | 第35页 |
| ·种群交配模式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授粉实验 | 第35-36页 |
| ·果实重量和体积测定 | 第36页 |
| ·果实有胚率测定 | 第36-37页 |
| ·自交障碍的作用机制 | 第37-38页 |
| ·种群交配模式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五唇兰传粉生态学研究 | 第40-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花部综合特征 | 第40页 |
| ·传粉昆虫种类和鉴定 | 第40页 |
| ·传粉昆虫访问频率 | 第40-41页 |
| ·传粉过程 | 第41页 |
| ·繁殖成功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花部综合特征 | 第41-43页 |
| ·传粉昆虫 | 第43-45页 |
| ·传粉过程 | 第45-46页 |
| ·访问频率 | 第46-47页 |
| ·繁殖成功 | 第47页 |
| ·讨论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五唇兰繁殖成功的影响因素 | 第50-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伴生报酬植物 | 第50-51页 |
| ·开花物候 | 第50页 |
| ·传粉者种类和访问频率 | 第50页 |
| ·对五唇兰繁殖成功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 ·虫害 | 第51页 |
| ·发生时间和昆虫种类 | 第51页 |
| ·对五唇兰繁殖成功的影响分析 | 第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 ·伴生报酬植物 | 第51-55页 |
| ·开花物候 | 第51-53页 |
| ·传粉者种类和访问频率 | 第53-55页 |
| ·与主要伴生报酬植物的关系 | 第55页 |
| ·虫害 | 第55-59页 |
| ·发生时间和昆虫种类 | 第55-58页 |
| ·对繁殖成功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1页 |
| ·伴生报酬植物的影响 | 第59页 |
| ·虫害的影响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61-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