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培育优良小麦新品种的必要性 | 第12页 |
| ·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杀配子染色体 | 第12-13页 |
| ·杀配子染色体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偃麦草属的优异性状及其研究 | 第14-15页 |
| ·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小麦的途径与鉴定方法 | 第15-19页 |
| ·附加系、易位系和代换系 | 第15页 |
| ·易位系的创制 | 第15-17页 |
| ·易位系的鉴定 | 第17-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农艺性状分析 | 第20-25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结果 | 第21-23页 |
| ·种子特征10 | 第21页 |
| ·杂交与回交当代结实率统计结果 | 第21页 |
| ·株高、穗长、分蘖数以及抽穗期等农艺性状分析结果 | 第21-22页 |
| ·穗型观察结果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25-28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27页 |
| ·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 | 第26-27页 |
|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情况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分子标记鉴定 | 第28-3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1页 |
| ·结果 | 第31-33页 |
| ·SCAR标记鉴定结果 | 第31-33页 |
| ·SSR鉴定结果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5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34-37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 ·材料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 | 第35-36页 |
| ·亲本材料GISH鉴定结果 | 第35页 |
| ·F2代材料GISH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 ·F4代材料GISH鉴定结果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6章 讨论 | 第37-42页 |
| ·杂交后代农艺性状 | 第37-39页 |
| ·易位系农艺性状 | 第37-38页 |
| ·F2代农艺性状 | 第38页 |
| ·F1代与BC1F1代农艺性状 | 第38-39页 |
| ·易位系与缺失系的创制 | 第39-40页 |
| ·易位染色体的鉴定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附表 | 第50-53页 |
| 图版说明 | 第53-55页 |
| 图版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