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烟叶内在质量 | 第12页 |
·化学成分对香吃味的影响 | 第12-15页 |
·生物碱 | 第13页 |
·挥发性香气物质 | 第13页 |
·香气前体物质 | 第13-15页 |
·烟草致香物质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品种 | 第15-16页 |
·栽培措施 | 第16页 |
·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烟叶香气物质区域特征研究 | 第17-19页 |
·烟草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19-20页 |
·遗传育种、病虫害方面研究 | 第19页 |
·卷烟质量控制方面研究 | 第19-20页 |
·香精香料质量控制方面研究 | 第20页 |
·SIMCA模式识别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四川烤烟生产概况 | 第21-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测定 | 第26-27页 |
·测定方法的检验 | 第27页 |
·烟叶评吸质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空间分析 | 第28页 |
·GCMS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SIMCA模式识别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2页 |
·样品前处理优化 | 第31-32页 |
·提取装置的选择 | 第31页 |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GCMS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样品检测的方法学考察 | 第33-36页 |
·稳定性 | 第33-34页 |
·精密度 | 第34-35页 |
·重现性 | 第35-36页 |
·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定性结果 | 第36-37页 |
·烟叶评吸质量定量评价结果 | 第37-38页 |
·不同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8-41页 |
·新植二烯的比较 | 第38页 |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比较 | 第38-39页 |
·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比较 | 第39-40页 |
·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的比较 | 第40页 |
·生物碱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不同烟区烤烟的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评吸质量定量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 第42页 |
·不同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空间分析 | 第42-46页 |
·新植二烯的空间分布 | 第42-43页 |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空间分布 | 第43-44页 |
·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的空间分布 | 第45页 |
·生物碱的空间分布 | 第45-46页 |
·不同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指纹图谱 | 第46-49页 |
·构建指纹图谱建方法的确定 | 第46-47页 |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47-48页 |
·不同烟区样品的识别 | 第48-49页 |
·基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5个烟区样品模式识别 | 第49-53页 |
·原始数据的PCA | 第49-50页 |
·OPLS-DA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OPLS-DA模型的优化 | 第51-53页 |
·基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3个地理区域模式识别 | 第53-55页 |
·不同烟区特征性香气成分的分析 | 第55-62页 |
·特征性香气成分的确定 | 第55-57页 |
·特征性香气成分与烟区地理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57-60页 |
·特征性香气成分与品种的回归分析 | 第60-6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2-69页 |
·四川不同烟区烤烟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 第62-63页 |
·四川同一烟区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较稳定 | 第63页 |
·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相对含量可以作为识别的香型指标 | 第63-64页 |
·GIS可应用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空间分布预测 | 第64页 |
·挥发性香气成分GCMS全色谱指纹图谱可以有效识别烟样 | 第64-65页 |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指标体系为烟草种植区划提供参考 | 第65-66页 |
·地理因子间接影响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对含量 | 第66-67页 |
·品种不是导致不同烟区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 | 第67页 |
·SIMCA有效应用于挥发性香气成分数据的分析 | 第67-68页 |
·基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模式识别有效区分不同烟区样品 | 第67页 |
·基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模式识别有效提取不同烟区特征物质 | 第67-68页 |
·气候因子直接影响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对含量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