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形式及其技术特点 | 第13-17页 |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 第13-16页 |
·液压混合动力车辆驱动系统技术特点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串联型混合动力车辆节能技术理论研究 | 第18-28页 |
·车辆对液压系统传动装置的要求 | 第18-19页 |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构成及静态特性分析 | 第19-27页 |
·流量耦合系统及其静态特性 | 第19-22页 |
·压力耦合系统调节及其静态特性 | 第22-27页 |
·理想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串联型混合动力车辆参数匹配及控制 | 第28-43页 |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匹配及控制 | 第28-34页 |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功率匹配 | 第29-30页 |
·发动机—液压泵的控制目标 | 第30-34页 |
·液压泵与马达的参数匹配及选择 | 第34-40页 |
·液压元件压力的选择与匹配 | 第34-36页 |
·液压泵与马达工作转速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 第36-38页 |
·液压泵与马达的效率分析 | 第38-40页 |
·液压马达与负载的匹配及控制 | 第40-41页 |
·蓄能器的匹配及控制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串联型混合动力车辆系统建模 | 第43-64页 |
·仿真软件与软件接口 | 第43-45页 |
·AMESim 软件介绍 | 第43-44页 |
·AMESim-mat lab/Simulink 联合仿真接口简介 | 第44-45页 |
·串联型混合动力节能车辆部件模型搭建 | 第45-52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45-46页 |
·整车模型 | 第46-48页 |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模型 | 第48-49页 |
·限压溢流补油模型 | 第49-50页 |
·蓄能器模型 | 第50-51页 |
·传动系模型 | 第51页 |
·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驱动车辆总仿真图 | 第51-52页 |
·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驱动节能车辆控制系统建模 | 第52-63页 |
·驾驶员模块建模 | 第53-54页 |
·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车辆驱动能量管理策略 | 第54-56页 |
·发动机及液压泵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56-58页 |
·液压马达与负载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58-59页 |
·蓄能器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59-60页 |
·换挡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60-63页 |
·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联合仿真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串联型液压混合动力系统仿真分析研究 | 第64-79页 |
·整车关键元件的选型及仿真工况的选择 | 第64-68页 |
·整车关键元件的选型结果 | 第64-65页 |
·仿真工况 | 第65页 |
·关键元器件选型验证 | 第65-68页 |
·汽车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 第68-72页 |
·汽车加速时间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汽车最大爬坡能力仿真分析 | 第70-72页 |
·两种驱动方式对比仿真分析研究 | 第72-73页 |
·发动机工况仿真分析 | 第73-76页 |
·制动能量回收仿真分析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总结 | 第7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