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一、绪论 | 第17-27页 |
1、本课题的创新前景与科学意义 | 第17-18页 |
2、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3、畲族图腾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4、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 第23-27页 |
二、引言 | 第27-33页 |
三、图腾与星宿:盘瓠原型的解读基础 | 第33-73页 |
1、图腾:氏族的血缘认同与文化标帜 | 第33-40页 |
·图腾的思维基础与基本概念 | 第33-36页 |
·图腾的起源理论与类型划分 | 第36-40页 |
2、星宿:天文历法与天体崇拜的来源 | 第40-60页 |
·自然天体与二十八宿 | 第40-46页 |
·地理空间的划分与天文历法的制定 | 第46-54页 |
·地理空间的划分 | 第47-50页 |
·天文历法的制定 | 第50-54页 |
·民众心理的反映——天体崇拜 | 第54-60页 |
3、原型:初始的形体构型,变异形象的发展前提 | 第60-73页 |
·“原型”在心理学与文学中的概念阐释及“图腾原型”的探索 | 第61-65页 |
·神话母题研究与盘瓠神话的原型构拟 | 第65-73页 |
四、盘瓠图腾的星宿原型:传统认知上的新思考 | 第73-137页 |
1、神兽图腾:汉族对盘瓠原型的传统认知 | 第73-77页 |
2、水獭形象:盘瓠原型的另类解读 | 第77-80页 |
3、星宿图像化的氏族标帜:盘瓠原型的新思考 | 第80-137页 |
·盘瓠:星宿原型的民族记述 | 第80-90页 |
·民间口述的历史记忆 | 第80-84页 |
·家族谱牒的文字记载 | 第84-87页 |
·祖图长连的图像刻画 | 第87-90页 |
·盘瓠原型的星宿考述 | 第90-118页 |
·二十八宿与天文历法:天象观测在盘瓠氏族中的应用 | 第90-95页 |
·天体运动与氏族生活:图腾选择的自然因素 | 第95-101页 |
·姓氏起源与感生神话:两个畲族姓氏——娄与盘 | 第101-109页 |
·族群斗争与农耕习俗:族星崇拜的心理积淀 | 第109-118页 |
·星宿图腾的社会作用:多氏族融合的文化象征 | 第118-137页 |
·氏族融合与婚姻制度的统筹标志 | 第118-124页 |
·民族凝聚力得以彰显的根本动力 | 第124-130页 |
·人生的价值取向:“忠”“勇”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传承 | 第130-137页 |
五、民族文化的交流与遗存:盘瓠原型的两种重塑 | 第137-159页 |
1、龙麒:民族文化的异(汉)族趋同 | 第137-149页 |
·盘瓠形象的“龙麒”塑造 | 第138-143页 |
·“龙麒”形象的生成动因 | 第143-149页 |
2、凤鸟:畲族女性集团特殊的品德标帜 | 第149-159页 |
·凤鸟图腾的畲族存续 | 第149-152页 |
·凤鸟图腾的女性象征 | 第152-159页 |
六、星宿原型的湮没:汉族对盘瓠形象的曲解 | 第159-183页 |
1、盘瓠神话的历史记载与民间口述 | 第159-165页 |
·盘瓠神话的文献遗传 | 第159-160页 |
·盘瓠神话的多民族口述 | 第160-165页 |
2、畲民并非“敬犬如祖” | 第165-167页 |
3、汉族传统话语对盘瓠“犬”形像认识的虚妄 | 第167-177页 |
·古代文人的手抄传统 | 第168-169页 |
·盘瓠“犬”形象的正反两认识 | 第169-175页 |
·现代学者研究视野的局限 | 第175-177页 |
4、图腾“星宿说”为盘瓠原型正名 | 第177-183页 |
七、结语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5页 |
附录 | 第195-203页 |
附录 A 《史记》、《汉书》、《三统历》与印度、水族、普米族、苗族和现代不同体系的二十八宿宿名对应表 | 第195-196页 |
附录 B 五方、四象、二十八星宿、动物神(神兽)与五行、五色对应表 | 第196-197页 |
附录 C 《太上黄录斋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度星经》与《洞渊集》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 | 第197-199页 |
附录 D 《移星科文》 | 第199-202页 |
附录 E 《中华畲族宫》序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