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碳汇、碳源 | 第18-19页 |
·森林碳汇增量、森林碳汇储量 | 第1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 第19-20页 |
·森林碳汇的特征 | 第20-23页 |
·森林碳汇的生态学特征 | 第20-21页 |
·森林碳汇的经济学特征 | 第21-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 | 第23-24页 |
·市场化理论 | 第24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评价及市场构建必要分析 | 第26-48页 |
·黑龙江省现状 | 第26-30页 |
·地理自然概况 | 第26页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8-30页 |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分析 | 第30-35页 |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介绍 | 第30-32页 |
·森林碳汇计量模型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森林碳汇计量模型决策矩阵分析 | 第33-34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蓄积量法分析 | 第34-35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评价 | 第35-40页 |
·黑龙江省造林再造林项目潜力 | 第36-38页 |
·黑龙江省森林抚育项目碳汇潜力 | 第38-39页 |
·黑龙江省REDD+项目碳汇潜力 | 第39-40页 |
·国际碳交易市场现状及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必要性分析 | 第40-47页 |
·国际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 第40-42页 |
·国际视角下黑龙江省开展森林碳汇贸易的外在必要性 | 第42-44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的内在必要性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框架 | 第48-67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原则及组织架构 | 第48-49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原则 | 第48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组织架构 | 第48-49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 第49-52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驱动力分析 | 第49-50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具体发展路径分析 | 第50-52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项目开发 | 第52-56页 |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流程 | 第52-53页 |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框架结构 | 第53-55页 |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策略 | 第55页 |
·黑龙江省林业碳汇项目外部条件 | 第55-56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要素设计 | 第56-60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主体 | 第56-58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客体 | 第58-59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平台 | 第59-60页 |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运行机制设计 | 第60-66页 |
·供求机制 | 第60-62页 |
·价格机制 | 第62-63页 |
·风险机制 | 第63-65页 |
·融资机制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保障制度 | 第67-74页 |
·制度保障:推行碳交易相关制度 | 第67-68页 |
·第一阶段建立购买森林碳汇抵税制度 | 第67-68页 |
·第二阶段试行强制减排制度 | 第68页 |
·经济保障:完善碳金融体系 | 第68-70页 |
·发展哈尔滨为区域碳金融中心 | 第68-69页 |
·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 第69页 |
·创新碳汇金融衍生品 | 第69-70页 |
·资源保障:建设低碳生态经济区 | 第70-72页 |
·建立森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 第70-71页 |
·结合“天保二期”嵌入式开展林业碳汇项目 | 第71-72页 |
·探索森林碳汇权证 | 第72页 |
·文化保障:打造低碳社会 | 第72-73页 |
·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式的低碳社会建设 | 第72-73页 |
·树立伊春为全省低碳城市典型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