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关于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的研究 | 第15-18页 |
·关于牛粪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 | 第18-19页 |
·关于农村垃圾问题影响因素的社会学研究 | 第19-22页 |
·关于畜禽粪便与秸秆“垃圾”属性及资源化的研究 | 第22-25页 |
第三节 理论视角、分析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25-32页 |
·理论视角 | 第25-29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分析框架 | 第30-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调查点介绍 | 第32-38页 |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第32-33页 |
·调查区域与调查点 | 第33-38页 |
第二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牛粪与秸秆的利用和处置 | 第38-73页 |
第一节 人民公社之前牛粪与秸秆的利用和处置 | 第38-47页 |
·传统蒙古族的牛文化与牛粪文化 | 第38-42页 |
·牛粪传统功能的延续与衰落 | 第42-45页 |
·玉米作物的引入及玉米秸秆的处置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国家全能主义与牛粪的功能拓展 | 第47-59页 |
·牛粪燃料功能的延续 | 第47-49页 |
·牛粪作为农家肥的功能拓展 | 第49-59页 |
第三节 国家全能主义与秸秆的功能拓展 | 第59-65页 |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大调整 | 第59-60页 |
·玉米秸秆功能的变迁 | 第60-65页 |
第四节 农牧业发展与牛粪秸秆的功能变迁 | 第65-69页 |
·农耕文明的迁入 | 第65-67页 |
·农牧业结构的变迁 | 第67页 |
·牛粪与秸秆的功能变迁 | 第67-69页 |
第五节 资源与“垃圾”的转化 | 第69-71页 |
·牛粪“资源”属性的质变 | 第69-70页 |
·秸秆从“无用之物”成为资源 | 第70页 |
·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问题 | 第70-71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牛粪与秸秆的利用和处置 | 第73-93页 |
第一节 农业发展与牛粪功能的变迁 | 第73-77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 | 第73-74页 |
·牛粪传统文化的衰落及功能变迁 | 第74-77页 |
第二节 牧业发展与秸秆功能的变迁 | 第77-85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牧业 | 第77-79页 |
·禁牧政策对牧业的影响 | 第79-80页 |
·秸秆功能的变迁 | 第80-84页 |
·秸秆文化的形成 | 第84-85页 |
第三节 资源与垃圾双重属性的共存 | 第85-90页 |
·双重属性的客观事实 | 第85-87页 |
·双重属性的主观感受 | 第87-9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0-9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3-10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93-97页 |
·农牧业结构与牛粪、秸秆功能变迁的嵌合 | 第93-95页 |
·牛粪、秸秆功能彰显的地方性知识 | 第95-96页 |
·资源与垃圾双重属性的共存与转化 | 第96-97页 |
第二节 讨论与反思 | 第97-103页 |
·关于结论的三点说明 | 第97-98页 |
·对理论与现实的思考 | 第98-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 | 第106-111页 |
后记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