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永磁材料的发展 | 第12-13页 |
·稀土永磁材料 | 第13-17页 |
·SmCo5型永磁材料 | 第13-14页 |
·Sm2Co17型永磁材料 | 第14页 |
·NdFeB 永磁材料 | 第14-15页 |
·稀土铁系间隙化合物永磁材料 | 第15-16页 |
·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 | 第16-17页 |
·REFeB 系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熔体快淬法 | 第17页 |
·机械合金化法 | 第17-18页 |
·HDDR 法 | 第18页 |
·气雾化法 | 第18页 |
·纳米复合 RE2Fe14B 性能的提高 | 第18-24页 |
·内禀性能的改善 | 第18-20页 |
·显微组织的改善,矫顽力的提高 | 第20-21页 |
·热稳定性的改善 | 第21-23页 |
·特殊的热处理工艺 | 第23-24页 |
·本实验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实验所用原材料 | 第26页 |
·样品制备 | 第26-28页 |
·氩弧熔炼炉制备合金铸锭 | 第26-27页 |
·真空甩带机制备合金薄带 | 第27-28页 |
·快淬合金的热处理 | 第28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28-32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29页 |
·磁性能测量(PPMS) | 第29-32页 |
第三章 Y 取代 Dy 对纳米复合Nd_(0.8)(Dy_(0.5)Y_(0.5))_(0.2)]_(10)Fe_(84)B_6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32-42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实验条件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及其讨论 | 第33-41页 |
·Y 对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Y 取代 Dy 对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Y 取代 Dy 对合金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Y 取代 Dy 对合金交换耦合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Y 取代 Dy 对合金微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Zr 添加对纳米复合[Nd_(0.8)(Dy_(0.5)Y_(0.5))_(0.2)]_(10)Fe_(84)B_6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42-56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条件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Zr 对[Nd_(0.8)(Dy_(0.5)Y_(0.5))_(0.2)]_(10)Fe_(84-w)B_6Zr_w合金磁性能及相结构的影响 | 第43-47页 |
·Zr 对合金居里温度及温度系数的影响 | 第47-49页 |
·Zr 对合金交换耦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页 |
·[Nd_(0.8)(Dy_(0.5)Y_(0.5))_(0.2)]_(10)Fe_(84-w)B_6Zr_w(w=0, 1.5)合金的回复曲线 | 第49-51页 |
·[Nd_(0.8)(Dy_(0.5)Y_(0.5))_(0.2)]_(10)Fe_(84-w)B_6Zr_w(w=0, 1.5)合金退磁曲线的可逆与不可逆行为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RE 与 B 含量对 RE_(11-y)Fe_(79.5)B_(8+y)Zr_(1.5)永磁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RE=Nd_(0.8)(Dy_(0.5)Y_(0.5))_(0.2)) | 第56-72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条件 | 第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70页 |
·RE 与 B 含量对合金相组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RE 与 B 含量对合金室温磁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M-T 曲线分析 | 第60-62页 |
·Henkel 曲线分析 | 第62-63页 |
·不可逆磁化率变化曲线及回复曲线的分析 | 第63-66页 |
·微磁结构参数分析 | 第66-67页 |
·RE 与 B 含量对合金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RE_(10)Fe_(82.5)B_6Zr_(1.5)与 RE_(11-y)Fe_(79.5)B_(8+y)Zr_(1.5)(y=1, 2)合金性能的比较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