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涪陵区为例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与数据基础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2章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 第23-24页 |
|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6页 |
| ·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6页 |
|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 第28-31页 |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30页 |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 ·涪陵区概况 | 第31-36页 |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32-33页 |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 第4章 涪陵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总体评价 | 第36-5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6-40页 |
| ·建立原则 | 第3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 ·确定权重 | 第38-3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0页 |
| ·评价模型 | 第40-43页 |
| ·协调度模型 | 第40页 |
| ·效益指数函数 | 第40-41页 |
| ·发展度测算 | 第41页 |
| ·协调度测算及划分 | 第41-42页 |
| ·协调发展度测算及类型划分 | 第42-4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 ·效益指数分析 | 第43-45页 |
| ·发展度分析 | 第45-46页 |
| ·协调度分析 | 第46-48页 |
| ·协调发展度分析 | 第48-52页 |
| 第5章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2-58页 |
| ·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 第52-53页 |
| ·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 第53页 |
| ·建设生态城市,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 第53-54页 |
|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调控政策,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 第54-55页 |
| ·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 第55-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