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一、引言 | 第11-2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回顾与讨论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三) 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界定 | 第17-20页 |
1. 主要概念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4. 个案选择 | 第22-23页 |
二、危机:陌生情境的不适应 | 第23-28页 |
(一) 自然情境的不适应 | 第23-25页 |
1. 气候环境 | 第23-24页 |
2. 饮食习惯 | 第24-25页 |
(二) 社会情境的不适应 | 第25-28页 |
1. 语言文化 | 第25页 |
2. 人际关系 | 第25-28页 |
三、策略:库存知识的扩展 | 第28-35页 |
(一) 身体模仿策略 | 第28-30页 |
(二) 话语增强策略 | 第30-31页 |
(三) 社会交往拓宽策略 | 第31-33页 |
(四) 新媒体运用策略 | 第33-35页 |
四、有限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形态 | 第35-39页 |
(一) “建构”的城市社会适应形态 | 第36-37页 |
1. 情境主动内化过程 | 第36-37页 |
2. 从“自愿性隔离”到“积极主动” | 第37页 |
(二) 有限的城市社会适应形态 | 第37-39页 |
1. 结构因素 | 第38页 |
2. 个体因素 | 第38-39页 |
五、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路径选择 | 第39-45页 |
(一) 制度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提供制度保障 | 第40-41页 |
(二) 环境保障:构筑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环境 | 第41-43页 |
(三) 素质提升:增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能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校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