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云南藏区地方政府社会救助的可及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导论第9-20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 背景第9页
  (二) 意义第9-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8页
  (一) 国外社会救助研究第10-13页
  (二) 国内社会救助研究第13-18页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基本结构第18-19页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 基本结构第19页
 四、文章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阐述第20-27页
 一、理论基础第20-23页
  (一) 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论和社会互助论第20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救助思想第20-21页
  (三) 贝弗里奇报告第21页
  (四) 穷人与资产理论第21-22页
  (五) 社会公正理念第22-23页
 二、概念阐述第23-27页
  (一) 藏区第23页
  (二) 云南藏区第23-24页
  (三) 社会救助第24-26页
  (四) 可及性第26页
  (五) 社会救助可及性第26-27页
第二章 云南藏区地方政府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第27-32页
 一、云南藏区自身特殊性第27-29页
  (一) 区位独特第27页
  (二) 自然环境恶劣第27页
  (三) 多民族交融第27-28页
  (四) 宗教信仰第28页
  (五) 咽喉要道第28页
  (六) 贫困面广第28-29页
 二、云南藏区社会救助发展脉络第29-32页
  (一) 历史沿革与职能强化第29-30页
  (二) 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第30-32页
第三章 云南藏区地方政府社会救助发展现状第32-38页
 一、政府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第32-33页
  (一) 政府职能第32页
  (二) 财政资金支持第32-33页
  (三) 制度供给第33页
 二、云南藏区社会救助实施的基本情况第33-38页
  (一) 社会救济第34页
  (二) 城市低保第34-35页
  (三) 农村低保第35页
  (四) 农村五保对象第35-36页
  (五) 专项救助第36页
  (六) 自然灾害救助第36-38页
第四章 对云南藏区地方政府社会救助可及性评估第38-47页
 一、地方政府社会救助可及性测评指标设计第38-39页
  (一) 政府社会救助拨款情况第38页
  (二) 政府社会救助覆盖情况第38-39页
  (三) 政府社会救助标准安排调整情况第39页
  (四) 政府社会救助监管的制度供给情况第39页
 二、政府社会救助拨款到位情况的衡量标准及其测评第39-41页
  (一) 给定标准下的社会救助资金需求量的估算第39-40页
  (二) 对政府社会救助资源的供给能力的分析第40-41页
 三、地方政府社会救助覆盖率测评第41-43页
  (一) 低保标准的差距分析第41页
  (二) 城乡困难群众受助面分析第41-42页
  (三) 专项救助项目知晓率调查第42-43页
 四、地方政府社会救助标准的合理性衡量标准及其测评第43-44页
  (一) 救助标准与受助对象的真实需求分析第43页
  (二) 救助标准的动态管理情况第43-44页
 五、地方政府社会救助监管的可控性衡量标准及其测评第44-47页
  (一) 救助人群的筛选审核认定程序第44-45页
  (二) 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管第45-46页
  (三) 符合条件而未获助或未按标准救助人群申诉渠道第46-47页
第五章 改善云南藏区地方政府社会救助可及性的政策建议第47-54页
 一、合理定位社会救助主体的角色与责任第47-48页
  (一) 政府角色第47页
  (二) 社会组织角色第47-48页
  (三) 合作机制第48页
 二、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第48-50页
  (一) 完善救助认定机制第48-49页
  (二) 规范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第49-50页
  (三) 发展型救助机制第50页
 三、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第50-51页
  (一) 争取财政倾斜第50页
  (二) 完善社会募捐机制第50-51页
 四、加强救助队伍建设第51-52页
  (一) 推进专业化救助队伍建设第51页
  (二) 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第51-52页
 五、加强制度建设第52-54页
  (一) 立法维护平等的救助权第52页
  (二) 完善监管机制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低碳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基于“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绩效管理理论视角下的楚雄经济开发区人事考核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