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 | 第11页 |
(二) 漓江流域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 第11页 |
(三) 漓江“母亲河”的地位至关重要 | 第11-12页 |
(四) 漓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系统间存在某些矛盾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四、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漓江流域及其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 | 第17-23页 |
一、漓江流域概况 | 第17-18页 |
(一)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7页 |
(二) 岩溶旅游资源概况 | 第17-18页 |
(三)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页 |
二、漓江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分析模型 | 第18-23页 |
(一) 生态供给模型 | 第19页 |
(二) 生态需求模型 | 第19页 |
(三) 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模型 | 第19-20页 |
(四) 生态系统多样性模型 | 第20页 |
(五) 生态系统发展能力模型 | 第20页 |
(六) 生态系统安全度测评模型 | 第20-21页 |
(七) 灰预测模型GM(1,1)模型 | 第21-23页 |
第3章 数据来源和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模型结果分析 | 第23-39页 |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23页 |
二、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 第23-39页 |
(一)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供给分析 | 第23-26页 |
(二)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需求分析 | 第26-29页 |
(三)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分析 | 第29-30页 |
(四) 漓江流域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第30-31页 |
(五)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 | 第31-32页 |
(六)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发展能力分析 | 第32-33页 |
(七)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安全度分析 | 第33-35页 |
(八) 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第4章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 第39-49页 |
一、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 第39-40页 |
二、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不协调问题 | 第40-42页 |
(一)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的供给与旅游需求的不平衡发展 | 第40页 |
(二)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的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 | 第40页 |
(三)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发展能力不足制约旅游业多样性发展 | 第40-41页 |
(四) 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 第41页 |
(五)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与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矛盾 | 第41-42页 |
三、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49页 |
(一) 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策略求得平衡发展 | 第42-43页 |
(二) 提高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 第43-45页 |
(三) 提高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 | 第45-46页 |
(四) 保护与开发并存,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五) 缓解漓江流域脆弱性生态系统与旅游业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 第47-4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二、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一)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50-51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