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酰胺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概述第12-26页
   ·引言第12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形成与发展第12-15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特点第15-17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多孔性第16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高比表面积第16页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可调性第16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配位不饱和性第16-17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分类第17-19页
     ·羧酸类配体合成的MOFs第17-18页
     ·含氮杂环类有机配体合成的MOFs第18页
     ·含硫有机配体合成的MOFs第18页
     ·含氮杂环羧酸类配体合成的MOFs第18-19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第19-20页
     ·缓慢挥发法第19-20页
     ·分层扩散法第20页
     ·蒸汽扩散法第20页
     ·水热法或溶剂热法第20页
   ·影响金属有机框架合成的因素第20-21页
     ·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第20-21页
     ·阴离子第21页
     ·体系的pH值第21页
     ·溶剂第21页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第21-24页
     ·气体吸附材料第21-22页
     ·分离纯化材料第22-23页
     ·催化反应材料第23页
     ·光学材料第23-24页
     ·磁学材料第24页
   ·酰胺官能团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6-28页
   ·实验试剂第26页
   ·主要反应仪器第26-27页
   ·主要测试仪器第27-28页
第三章 酰胺修饰的芳香二羧酸为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第28-40页
   ·引言第28页
   ·配体的合成第28-29页
     ·1,3-[4-苯甲酸]-间苯二甲酰胺[H2L(1)]的合成第28页
     ·4-氯-[3,5-二羟基苯甲酸]苯甲酰胺[H2L(2)]的合成第28-29页
   ·配合物1、2的合成第29-30页
     ·配合物1的合成第29页
     ·配合物2的合成第29-30页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第30-36页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第30-33页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第33-36页
   ·配合物1、2的热力学稳定性第36-39页
     ·配合物1的热力学稳定性第36-37页
     ·配合物2的热力学稳定性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酰胺修饰的芳香三羧酸为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第40-66页
   ·引言第40页
   ·配体的合成第40-41页
     ·1,3,5-三[4-苯甲酸]均苯三甲酰胺[H3L(3)]的合成第40页
     ·1,3,5-三[3-羟基4-苯甲酸]均苯三甲酰胺[H3L(4)]的合成第40-41页
   ·配合物3、4、5、6的合成第41-42页
     ·配合物3的合成第41页
     ·配合物4的合成第41-42页
     ·配合物5的合成第42页
     ·配合物6的合成第42页
   ·配合物3,4,5,6的晶体结构第42-56页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第44-48页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第48-51页
     ·配合物5的晶体结构第51-53页
     ·配合物6的晶体结构第53-56页
   ·配合物3、4、5、6的热力学稳定性第56-61页
     ·配合物3的热力学稳定性第56-57页
     ·配合物4的热力学稳定性第57-59页
     ·配合物5的热力学稳定性第59-60页
     ·配合物6的热力学稳定性第60-61页
   ·配合物3、4的磁学性质第61-64页
     ·配合物3的磁学性质第61-63页
     ·配合物4的磁学性质第63-64页
   ·配合物3的气体吸附性质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酰胺修饰的芳香四羧酸为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第66-75页
   ·引言第66页
   ·1,4-二[3,5-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酰胺[H4L(5)]的合成第66页
   ·配合物7的合成第66-67页
   ·配合物7的晶体结构第67-70页
   ·配合物7的热力学稳定性第70-72页
   ·配合物7的气体吸附性质第72-73页
   ·配合物7的磁学性质第73-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总结第75-76页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附录第89-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亲性氟硅接枝共聚物的溶液胶束化行为
下一篇:基于载流子调控的La2-xSrxCuO4超导薄膜器件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