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概论 | 第7-1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沥青混凝土再生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8-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式的选择 | 第11-15页 |
| §2.1 沥青再生方式 | 第11-12页 |
| ·厂拌热再生 | 第11页 |
| ·就地热再生 | 第11-12页 |
| ·厂拌冷再生 | 第12页 |
| ·就地冷再生 | 第12页 |
| §2.2 沥青再生方法的选择 | 第12-1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 第15-25页 |
| §3.1 概述 | 第15-16页 |
| §3.2 旧路面的调查 | 第16页 |
| §3.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类型选择 | 第16-17页 |
| §3.4 旧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配合比设计 | 第17-24页 |
| ·对旧沥青混合料的评价 | 第17-18页 |
|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沥青标号的选择 | 第18页 |
| ·确定合适的再生剂及其用量 | 第18-19页 |
| ·确定旧料掺量 | 第19-20页 |
| ·新骨料的级配 | 第20-21页 |
| ·旧沥青厂拌热再生的最优沥青用量确定 | 第21-23页 |
| ·验证目标配合比 | 第23页 |
| ·生产配合比的调试 | 第23-24页 |
| ·配合比设计报告 | 第2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25-33页 |
| §4.1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 第25-26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25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 §4.2 热再生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 第26-28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低温抗裂性的评价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4.3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 第28-32页 |
| ·水损害对沥青路面稳定性的影响和表现 | 第28-29页 |
| ·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应用实例 | 第33-55页 |
| §5.1 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 第33-35页 |
|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的回收过程 | 第33页 |
|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的预处理与堆放 | 第33-34页 |
| ·拌制混合料 | 第34-35页 |
| ·混合料的摊铺、压实 | 第35页 |
| ·路面的养生、交通开放 | 第35页 |
| ·施工质量管理 | 第35页 |
| ·检查验收 | 第35页 |
| §5.2 应用实例和试验研究 | 第35-49页 |
| ·实际工程概述 | 第35-37页 |
| ·再生沥青混凝土 ZAC-20C 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设计 | 第37-46页 |
| ·生产配合比汇总 | 第46页 |
| ·热再生设备选型 | 第46-47页 |
| ·施工注意事项 | 第47-49页 |
| §5.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49-54页 |
| ·社会效益 | 第49页 |
| ·经济效益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