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5-18页 |
·“三农”问题是党始终关注的问题 | 第15-16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不断创新 | 第16-17页 |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实践成绩斐然 | 第17-18页 |
·当代和未来中国发展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 第18页 |
·“三农”与“三农问题”的内涵 | 第18-21页 |
·“三农”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三农”问题的内涵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 | 第21-23页 |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研究 | 第23-24页 |
·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研究 | 第24-2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26-3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8-30页 |
第2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基础 | 第30-62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30-47页 |
·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 | 第30-33页 |
·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 | 第33-36页 |
·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 | 第36-41页 |
·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 | 第41-44页 |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 第44-47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历史条件 | 第47-52页 |
·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不同模式 | 第47-48页 |
·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 | 第48-52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 | 第52-62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物质基础 | 第52-53页 |
·十六大以来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 | 第53-62页 |
第3章 十六大以来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战略 | 第62-86页 |
·“重中之重”的定位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 第62-68页 |
·“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 第62-65页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确立 | 第65-68页 |
·“两个趋向”的判断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 第68-78页 |
·“两个趋向”的判断 | 第68-72页 |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 第72-78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 第78-8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内涵 | 第78-82页 |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 | 第82-86页 |
第4章 十六大以来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政策 | 第86-125页 |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政策 | 第86-103页 |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86-89页 |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 第89-94页 |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第94-98页 |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 第98-103页 |
·维护农民上地权益的政策 | 第103-109页 |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 | 第104-107页 |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 第107-109页 |
·探索城乡一体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 | 第109-116页 |
·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范围 | 第109-110页 |
·推进新农合的实施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 | 第110-112页 |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112-113页 |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农保制度 | 第113-115页 |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第115-116页 |
·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 | 第116-125页 |
·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 | 第117-120页 |
·保障农民工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权益 | 第120-123页 |
·保障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力 | 第123页 |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权益 | 第123-125页 |
第5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评析 | 第125-154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 | 第125-135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时代性 | 第125-127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科学性 | 第127-128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人民性 | 第128-131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实践性 | 第131-133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协调性 | 第133-135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理论意义 | 第135-145页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基础地位思想 | 第136-138页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道路思想 | 第138-140页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一体化思想 | 第140-143页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维护农民权益的思想 | 第143-145页 |
·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 | 第145-154页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145-148页 |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 第148-150页 |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 第150-154页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未来走向 | 第154-179页 |
·推进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 第154-162页 |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第154-156页 |
·推进人才资源向农村配置 | 第156-159页 |
·推动金融资源和财政支持向农村配置 | 第159-162页 |
·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 第162-168页 |
·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 第162-163页 |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63-165页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 第165-168页 |
·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改革 | 第168-172页 |
·保持特色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 第168-169页 |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 第169-170页 |
·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 第170-171页 |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171-172页 |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 第172-179页 |
·增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能力 | 第173-175页 |
·改乡级政权为派出机构 | 第175-176页 |
·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执行能力 | 第176-179页 |
结论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