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3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6页
     ·选题背景第11-13页
     ·研究意义第13-16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19页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研究情况第16-18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8-19页
   ·研究任务与主要内容第19-20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二章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第23-32页
   ·城市空间第23页
   ·城市地下空间第23-25页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战略意义第25-29页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生存空间危机第25-26页
     ·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应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26-27页
     ·地下空间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第27-29页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第29-32页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后发居上的可能性第29页
     ·后发优势的经济与政府背景第29-30页
     ·影响后发优势的现实因素第30-32页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资源属性第32-42页
   ·地下空间是一种自然资源第32页
   ·地下空间的自然属性第32-33页
   ·地下空间的空间属性第33-34页
   ·地下空间资源的特性及其与地面空间的主要区别第34-36页
   ·地下空间权第36-42页
     ·地下空间权的概念和性质第37-38页
     ·我国“空间权”立法的参考依据第38-42页
第四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因素及推动因素分析第42-54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42-48页
     ·经济发展水平第42页
     ·城市规模第42-44页
     ·城市扩展第44-48页
   ·推动因素分析第48-54页
     ·地下空间开发的正外部性分析第48-49页
     ·地下空间开发的替代效应第49-51页
     ·地下空间开发的加合效应第51-52页
     ·地下空间开发的市场动因第52-54页
第五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和设施第54-80页
   ·人类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历史第54-57页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设施第57-73页
     ·地下交通空间第57-63页
     ·市政公用设施空间第63-66页
     ·公共服务空间第66-69页
     ·防灾空间第69-70页
     ·生产空间第70-71页
     ·储藏空间第71-72页
     ·其他功能空间第72页
     ·地下综合体第72-73页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第73-76页
     ·欧洲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第74-75页
     ·北美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第75-76页
     ·日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第76页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第76-80页
第六章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与布局规划第80-96页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第80-81页
     ·城市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式第80-81页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第81页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第81-83页
     ·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确定原则第81-82页
     ·功能类型第82页
     ·主要功能第82-83页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功能类型第83-84页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阶段与特征第83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各发展阶段规划要点第83-84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第84-92页
     ·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形态第84-87页
     ·城市地下空间布局方法第87-90页
     ·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配置方式第90-92页
   ·城市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第92-93页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第93-96页
第七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证研究第96-111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开发的动因分析第96-97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及其规模第97-98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开发模式第98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利用形态第98-99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功能配置第99-100页
   ·新街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效果评价第100-109页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介绍第100-103页
     ·地下空间开发效用评价模型的建立第103-109页
     ·开发效用评价第109页
   ·经验及借鉴意义第109-11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结论第111-112页
   ·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9页
附录一:个人简历第11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在非饱和黄土抗剪特性中的控制机理
下一篇: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