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10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9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水体下采煤国内外开采现状 | 第21-23页 |
·国外开采现状 | 第21-22页 |
·国内开采现状 | 第22-23页 |
·水体下采煤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趋势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2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2 复合水体下煤炭安全可采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33-49页 |
·水体类型 | 第33-35页 |
·地表水体压煤与分布 | 第33页 |
·地下水体压煤与分布 | 第33-35页 |
·水体下安全可采性主控因素体系 | 第35-39页 |
·水体下安全开采主控因素体系 | 第35-37页 |
·主控因素作用分析 | 第37-38页 |
·主控因素在复合水体下安全开采中的作用特点 | 第38-39页 |
·纳林河水体下安全可采性主控因素分析 | 第39-48页 |
·纳林河矿区及二号矿井概况 | 第39-40页 |
·纳林河二号矿井田地层 | 第40-42页 |
·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44页 |
·首采区水体下安全可采性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 第49-93页 |
·煤层覆岩破坏高度的理论分析 | 第49-66页 |
·覆岩破坏分带形成机理 | 第49-52页 |
·导水裂缝带高度理论推导 | 第52-54页 |
·覆岩破坏高度主控因素理论分析 | 第54-61页 |
·覆岩破坏主控因素影响规律 | 第61-66页 |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 第66-90页 |
·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 | 第66-70页 |
·厚煤层综采和综放一次采全厚覆岩破坏规律 | 第70-84页 |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计算 | 第84-86页 |
·厚煤层开采(缓倾斜)覆岩破坏形态及其时间关联 | 第86-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4 断层对覆岩破坏高度的影响研究 | 第93-107页 |
·断层影响下的顶板水害类型 | 第93-94页 |
·断层力学性质特征 | 第94-95页 |
·断层倾角变化对导水裂缝带的影响特征 | 第95-102页 |
·无断层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 | 第96-98页 |
·断层倾角变化对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影响 | 第98-102页 |
·断层断距变化对导水裂缝带的影响特征 | 第102-104页 |
·断层上下盘不同推进方向条件下对导水裂缝带的影响特征 | 第104-105页 |
·正断层诱发顶板涌(突)水机理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5 煤层覆岩采动裂隙导通性研究 | 第107-123页 |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相似材料模拟 | 第107-113页 |
·相似原理 | 第107-108页 |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108-110页 |
·试验过程描述 | 第110-111页 |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相似模型试验结论 | 第113页 |
·煤层采动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采动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程度与范围预计 | 第114-117页 |
·采动引起的地裂缝深度预计 | 第117页 |
·覆岩采动裂隙导通性的量化与可视化 | 第117-122页 |
·覆岩破坏高度预计 | 第117-119页 |
·覆岩连通性分析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6 复合水体富水性评价研究 | 第123-141页 |
·富水性指数法 | 第123-124页 |
·方法原理 | 第123页 |
·评价工作流程 | 第123-124页 |
·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124-139页 |
·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124页 |
·含水层富水性子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124-133页 |
·层次分析法(AHP)各因素权重分析 | 第133-136页 |
·单因素数据归一化 | 第136-137页 |
·多因素信息融合与含水层富水性评价 | 第137-139页 |
·地表水体影响区 | 第139页 |
·复合水体富水性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7 煤层顶板保护层阻水性评价研究 | 第141-145页 |
·保护层有效隔水厚度分析 | 第141-142页 |
·阻水目标地层的确定 | 第142-143页 |
·保护层阻水能力分析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8 复合水体下厚煤层安全可采性论证 | 第145-159页 |
·复合水体下安全可采性初次论证 | 第145-146页 |
·复合水体下安全开采的技术措施与二次论证 | 第146-158页 |
·水体下采煤技术措施分析 | 第146-147页 |
·涌水量预计 | 第147-149页 |
·首采面顶板砂岩含水层采前疏水分析 | 第149-156页 |
·“五位一体--立体强化”防治水技术 | 第156-158页 |
·复合水体下煤层安全可采性 | 第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主要结论 | 第159-162页 |
·创新点 | 第162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62页 |
·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