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选题难度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美丽中国》的简评 | 第17-22页 |
第一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阐述 | 第17-18页 |
一、 内容介绍 | 第17页 |
二、 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三、 播后反响及获得奖项 | 第18页 |
第二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热播原因分析 | 第18-20页 |
一、 时代性 | 第18-19页 |
二、 趣味性 | 第19页 |
三、 民族性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特征 | 第20-22页 |
一、 主题内涵 | 第20页 |
二、 影像风格 | 第20-21页 |
三、 故事情节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 第22-46页 |
第一节 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表现 | 第22-27页 |
一、 拍摄题材和视角的选取 | 第22-23页 |
二、 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 | 第23页 |
三、 情节的安排和结构的设置 | 第23-24页 |
四、 细节表现和节奏掌握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美丽中国》的艺术传达表现 | 第27-39页 |
一、 《美丽中国》视觉元素分析 | 第27-33页 |
二、 《美丽中国》听觉元素分析 | 第33-37页 |
三、 《美丽中国》蒙太奇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美丽中国》叙事策略表现 | 第39-46页 |
一、 叙事界定 | 第39页 |
二、 叙事策略 | 第39-46页 |
第四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审美特征研究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意境美和人文美的叠加 | 第46-49页 |
一、 情与景的交融 | 第46-47页 |
二、 言有尽而意无穷 | 第47-48页 |
三、 人文关怀意识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 第49-51页 |
一、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 第49-50页 |
二、 民族、传统文化与主题的关系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生态和谐美 | 第51-53页 |
一、 和谐思想 | 第51页 |
二、 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 第51-53页 |
第四节 真实美 | 第53-56页 |
一、 客观真实美 | 第54页 |
二、 艺术真实美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与 BBC《野性非洲》比较 | 第56-61页 |
第一节 艺术表现手法比较 | 第56-59页 |
一、 艺术构思表现 | 第56-58页 |
二、 艺术传达表现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审美特征比较 | 第59-61页 |
一、 文化内涵 | 第60页 |
二、 人文关怀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与启示 | 第61-69页 |
一、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反思 | 第61-63页 |
二、 制约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的瓶颈因素 | 第63-66页 |
三、 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 第66-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一 | 第75-80页 |
附录二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