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儿童视域”下的“追寻”历程--论“儿童影像”“在路上”“追寻”的特殊表达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2页
第一章 “儿童影像”“在路上”的“追寻”第12-23页
 第一节 “儿童影像”:与儿童电影的比较第12-17页
  一、 儿童及其文化意蕴第12-13页
  二、 儿童电影第13-14页
  三、 儿童影像第14-17页
 第二节 “在路上”:与公路电影的比较第17-20页
  一、 成人“在路上”:对公路电影的梳理和分析第17-19页
  二、 儿童“在路上”:营造公路电影未曾拥有的审美体验第19-20页
 第三节 “儿童影像”“在路上”的“追寻”第20-23页
  一、 追溯追寻第20-21页
  二、 “儿童影像”“在路上”的“追寻”:研究对象的确立第21-23页
第二章 “在路上”“儿童视域”建构的特殊表达第23-47页
 第一节 “儿童视域”的建构第23-28页
  一、 “儿童视域”的内涵第23-26页
  二、 正男→菊次郎→北野武:从文本到创作者的多层视域表达第26-28页
 第二节 “在路上”“儿童视域”建构的叙事分析第28-36页
  一、 叙事策略分析:叙事方式的多样化展现第28-34页
  二、 动机分析:隶属安全需要的层次第34-36页
 第三节 “在路上”“儿童视域”建构的时空分析第36-47页
  一、 影像中的空间分析:多维度的空间营造审美的意象第37-43页
  二、 影像中的时间分析:被弱化的行动展现时间的真实存在第43-47页
第三章 “在路上”“追寻”的“儿童影像”价值体现第47-55页
 第一节 对电影本体的价值体现第47-49页
  一、 改变了电影的表达第47-48页
  二、 丰富了电影的形态第48-49页
 第二节 对电影观众审美的价值体现第49-52页
  一、 文本的审美价值第49-51页
  二、 反观自我:一种救赎的意味第51-52页
 第三节 对电影创作者的价值体现第52-55页
  一、 为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提供载体第52-54页
  二、 情感的寄托:对乌托邦世界的无力表达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注释第56-60页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第60-64页
所涉及影片目录第64-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下一篇: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