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说明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糖尿病及酶抑制剂 | 第13-15页 |
·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 | 第13-14页 |
·酶抑制剂作为药物的前景 | 第14-15页 |
·糖苷酶及糖苷酶抑制剂 | 第15-17页 |
·C_7N 氨基环醇类化合物 | 第17-22页 |
·维列胺和井冈霉胺 | 第17-18页 |
·阿卡波糖 | 第18-19页 |
·井冈霉素 | 第19-20页 |
·其它C_7N 氨基环醇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C_7N 氨基环醇类化合物的活性 | 第21-22页 |
·维列胺的结构及性质 | 第22-23页 |
·化学结构 | 第22页 |
·理化性质 | 第22页 |
·生物活性 | 第22-23页 |
·维列胺的制备 | 第23-28页 |
·从井冈霉素的发酵液中提取 | 第24页 |
·化学合成维列胺 | 第24页 |
·化学裂解含维列胺结构的C_7N 氨基环醇化合物 | 第24-25页 |
·微生物转化法制备 | 第25-28页 |
·维列胺的应用前景 | 第28-30页 |
·混菌发酵 | 第30-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2章 维列胺、阿卡波糖和井冈霉素的毛细管电泳及HPLC 检测 | 第32-48页 |
·文献检测方法 | 第32-36页 |
·阿卡波糖、井冈霉素和维列胺的文献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器检测 | 第33-34页 |
·毛细管电泳检测 | 第34-3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溶液配制 | 第37页 |
·工作参照品的配制 | 第3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维列胺的高效薄层层析TLC 检测 | 第37页 |
·阿卡波糖的HPLC 检测 | 第37-38页 |
·HPLC-ELSD 法检测阿卡波糖、井冈霉素转化产物维列胺 | 第38页 |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阿卡波糖、井冈霉素转化产物维列胺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5页 |
·薄层色谱法检测维列胺 | 第38-39页 |
·HPLC-ELSD 法检测维列胺、阿卡波糖和井冈霉素 | 第39-40页 |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维列胺、阿卡波糖和井冈霉素 | 第40-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第3章 由阿卡波糖及其衍生物制备维列胺 | 第48-62页 |
·阿卡波糖发酵过程中的衍生物 | 第48页 |
·阿卡波糖制备维列胺的文献方法 | 第48-50页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49页 |
·三氟乙酸法 | 第49-50页 |
·固体催化法 | 第50页 |
·碱裂解法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9页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51页 |
·酸水解法 | 第51-53页 |
·固体催化法 | 第53-54页 |
·碱裂解法 | 第54-58页 |
·阿卡波糖衍生物的碱裂解法制备维列胺及其应用 | 第58页 |
·维列胺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第4章 由井冈霉素制备维列胺 | 第62-85页 |
·由井冈霉素制备维列胺的文献方法 | 第62页 |
·溴代琥珀酰亚胺裂解井冈霉素制备维列胺 | 第62页 |
·微生物转化井冈霉素制备维列胺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菌种、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82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64-67页 |
·种子培养基优化 | 第67-68页 |
·转化条件优化 | 第68-72页 |
·转化液优化 | 第72-77页 |
·不同菌种的混合培养转化 | 第77-79页 |
·静息细胞转化 | 第79-80页 |
·不同菌种的静息细胞混合转化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第5章 维列胺的分离纯化 | 第85-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材料 | 第85页 |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纯化 | 第85页 |
·脱色 | 第85-86页 |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纯化 | 第86页 |
·实验结果 | 第86-88页 |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纯化 | 第86-87页 |
·脱色 | 第87-88页 |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 | 第88页 |
·讨论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全文总结 | 第90-9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3-95页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