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设计与施工现状 | 第15-16页 |
| ·理论分析 | 第16-17页 |
| ·数值仿真 | 第17页 |
| ·模型试验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炭质千枚岩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 | 第21-31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 ·基本力学参数测试 | 第22-28页 |
| ·测试依据 | 第22-24页 |
| ·试块的制作 | 第24-25页 |
| ·力学试验过程 | 第25-28页 |
| ·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三轴蠕变试验 | 第28-31页 |
| ·三轴流变仪介绍 | 第28-30页 |
| ·蠕变试验方案及试验过程 | 第30页 |
|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超大断面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的数值仿真 | 第31-55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FLAC~(3D)简介 | 第31-32页 |
| ·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 ·全断面施工过程的力学效应规律 | 第33-41页 |
| ·计算工况 | 第33页 |
| ·最优开挖循环进尺分析 | 第33-35页 |
| ·掌子面先行位移变化规律 | 第35-39页 |
| ·不同侧压力系数下围岩变形规律 | 第39-41页 |
| ·台阶法施工过程的力学效应规律 | 第41-55页 |
| ·计算工况 | 第41-43页 |
| ·台阶开挖高度的优化分析 | 第43-48页 |
| ·台阶长度的优化分析 | 第48-50页 |
| ·台阶法施工力学效应分析 | 第50-55页 |
| 第四章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优化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第55-101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相似材料的研制 | 第55-59页 |
| ·炭质千枚岩相似材料的选取 | 第55-56页 |
| ·炭质千枚岩相似材料试块的制作 | 第56-57页 |
| ·炭质千枚岩相似材料的常规力学参数测试 | 第57-59页 |
| ·隧道模型的制作 | 第59-61页 |
| ·模型试验多元信息监测系统 | 第61-66页 |
| ·光纤监测系统 | 第61-63页 |
| ·电阻式应变监测系统 | 第63-64页 |
| ·多点位移计量测系统 | 第64-66页 |
| ·模型开挖与测试 | 第66-68页 |
| ·隧道开挖步骤 | 第66-67页 |
| ·隧道支护方案 | 第67-68页 |
|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与数值计算对比 | 第68-98页 |
|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81页 |
| ·对应模型试验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95页 |
| ·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95-98页 |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98-101页 |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第101-111页 |
| ·引言 | 第101页 |
| ·两水隧道试验段施工方案与监控量测 | 第101-105页 |
| ·试验段施工方案 | 第101页 |
| ·监测方案 | 第101-102页 |
| ·监测结果 | 第102-104页 |
| ·现场监测与模型试验对比 | 第104-105页 |
| ·考虑流变的长期稳定性计算 | 第105-111页 |
| ·计算目的和意义 | 第105页 |
| ·计算模型和参数 | 第105-10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8-119页 |
|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