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蜀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区系及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植物区系概念 | 第9页 |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 第10页 |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安徽植物区系概述 | 第12-15页 |
·安徽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安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2 引言 | 第15-18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土壤状况 | 第15-16页 |
·气候 | 第16页 |
·植被现状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 植物与样方调查方法 | 第18-21页 |
·野外调查 | 第18页 |
·样方调查路线的选择 | 第18页 |
·室内植物标本、数字标本的整理和鉴定 | 第18页 |
·维管植物物种组成与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18-19页 |
·科、属、种的统计分析 | 第18页 |
·科、属分布区类型划分 | 第18-19页 |
·大蜀山森林公园与邻近山区植物区系R/T值的计算 | 第19页 |
·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性质分析 | 第19页 |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 第19页 |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第19-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38页 |
·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的组成及特点 | 第21-25页 |
·科的组成分析 | 第22-24页 |
·属的组成分析 | 第24页 |
·种的组成分析 | 第24-25页 |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5-32页 |
·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25-27页 |
·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分析 | 第27-32页 |
·大蜀山森林公园与邻近山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 第32-33页 |
·大蜀山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33-38页 |
·大蜀山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分析 | 第33-35页 |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 | 第35-36页 |
·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的名录 | 第4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