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空心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空心结构纳米材料 | 第10-13页 |
·制备方法 | 第10-12页 |
·硬模板法 | 第10-11页 |
·软模板法 | 第11页 |
·Ostwald 熟化法 | 第11-12页 |
·Kirkendall 效应法 | 第12页 |
·空心结构材料的应用 | 第12-13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12页 |
·光子晶体 | 第12页 |
·光电性能 | 第12-13页 |
·硫化铜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硫化铜特性 | 第13页 |
·硫化铜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固相法 | 第13页 |
·水热法 | 第13-14页 |
·模板法 | 第14-16页 |
·硫化铜的应用研究 | 第16页 |
·硫化铟铜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硫化铟铜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电化学沉积法 | 第17页 |
·射频溅射法 | 第17页 |
·水热∕溶剂热法 | 第17-18页 |
·硫化铟铜太阳能电池材料发展展望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硫化铜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 | 第24-36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氧化亚铜模板的制备 | 第25页 |
·硫化铜空心球的制备 | 第25页 |
·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氧化亚铜模板的表征 | 第26-32页 |
·典型样品的表征 | 第26-27页 |
·硫酸铜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NaOH 加入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31-32页 |
·硫化铜空心微球的表征 | 第32-33页 |
·硫化铜空心球的光学特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硫化银铜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 第36-44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硫化银铜空心球的表征 | 第38-40页 |
·Ag/Cu 比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其它阳离子置换反应的探讨 | 第41页 |
·硫化银铜空心球光学性能研究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硫化铟铜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 第44-60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花状CuInS_2 微球制备 | 第45页 |
·CuInS_2 空心微球制备 | 第45页 |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花状CuInS_2 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53页 |
·典型样品的表征 | 第46-47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PVP 加入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1-53页 |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53页 |
·CuInS_2 空心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 第53-57页 |
·典型样品的表征 | 第53-54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54-55页 |
·铟加入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光学性能研究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