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供热空调系统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供热空调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供热空调系统的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人体热舒适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第29-40页 |
| ·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 ·燃料和产品 | 第29页 |
| ·成本 | 第29-30页 |
| ·成本方程 | 第30-31页 |
| ·热经济学成本建模 | 第31-39页 |
| ·物理结构图 | 第31-32页 |
| ·生产结构图 | 第32-34页 |
| ·热力学第二定律建模 | 第34-35页 |
| ·特征方程 | 第35-38页 |
| ·单位成本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供热系统成本分析 | 第40-53页 |
| ·设计工况系统流计算模型 | 第40-42页 |
| ·供热末端组元 | 第40-41页 |
| ·热水输送组元 | 第41页 |
| ·热泵组元 | 第41-42页 |
| ·井水输送组元 | 第42页 |
| ·发供电组元 | 第42页 |
| ·设计工况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供热负荷模型 | 第46-47页 |
| ·热泵模型 | 第47页 |
| ·系统流模型 | 第47-48页 |
| ·整个供暖季工况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 | 第53-75页 |
| ·供热系统末端的功能与要求 | 第53-54页 |
| ·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54-58页 |
| ·人体热平衡方程与PMV指标 | 第54-57页 |
| ·操作温度 | 第57-58页 |
| ·供热系统末端的热舒适评价指标 | 第58页 |
| ·供热末端节能性评价指标及室内热环境模型 | 第58-61页 |
| ·室内热环境模拟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第61-72页 |
| ·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 第61-70页 |
| ·建筑内表面间的长波辐射换热 | 第70-71页 |
| ·建筑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 | 第71-72页 |
|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实例 | 第72-74页 |
| ·供热系统末端的节能性评价程序及其验证 | 第72-74页 |
| ·评价实例 | 第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基于成本的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 | 第75-86页 |
| ·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方法比较 | 第75-78页 |
| ·基于成本的空调系统节能性评价 | 第78-85页 |
| ·评价的目的 | 第78-79页 |
| ·系统的界定 | 第79页 |
| ·指标体系 | 第79-83页 |
| ·评价方法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室内的热舒适性调查测试与评价 | 第86-101页 |
| ·数据采集 | 第86-87页 |
| ·热环境参数测量 | 第86页 |
| ·主观调查 | 第86-87页 |
| ·结果分析 | 第87-99页 |
| ·身体热感觉与温度可接受度关系 | 第87-90页 |
| ·身体热感觉与热期望的关系 | 第90-91页 |
| ·身体的热感觉与室温的关系 | 第91-94页 |
| ·热接受率与室温的关系 | 第94-95页 |
| ·热期望与室温的关系 | 第95页 |
| ·热舒适度与室温的关系 | 第95-97页 |
| ·手的热感觉与室温的关系 | 第97页 |
| ·湿度感觉和接受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97-99页 |
| ·综合分析 | 第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1-10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2页 |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